人文史话|明代著名水利专家陈瑄:德缵禹功平江侯

江苏学习平台2019-10-23
订阅
作者:周荣池 徐扬

江苏高邮龙虬镇有个陈总兵庄,庄上曾有一座陈瑄祠,现在还留着一处陈瑄纪念室。明朝正德十年(1515),即在陈瑄着手治理淮扬运河的100年后,武宗皇帝因陈瑄治水有功,赐匾额一块,文为“德缵禹功”,两旁有对联:“肇运金汤数十载敷土祭川当日中流砥柱;开漕利涉千万年河清海晏今时江汉朝宗。”居住此地的陈瑄后代还将这祠堂称为“颖川堂”,以纪念陈瑄治水、督漕等方面的功绩。

陈瑄祠堂

明代高邮西傍串珠似的新开湖、甓社湖、津湖等众多湖泊,虽尚未连成一片,但是水势浩渺,“天上云烟压水来,湖中波浪打云回”;平时,湖中行船,“忽然今日风打头,寸波寸水逆上流”;每当遇到洪灾肆虐,湖水漫溢,漕河(即运河)决堤,更是灾难深重,生灵涂炭。明洪武年间,曾沿湖筑堤60华里,以御风浪,后称老堤。

明永乐元年(1403),合肥人陈瑄因屡建战功,被封为平江伯,任漕运总督兵官,主要是督办海运。永乐十二年(1414)停办海运,恢复运河,在高邮,即恢复湖河相连的运河,亦称湖漕。明成祖对淮扬间运河的治理极为重视,这条水上大动脉是明朝京师给养的生命线,陈瑄为治理淮扬运河作出了巨大贡献,史称“陈瑄之功在淮南”是实事求是的。

陈瑄于永乐十三年(1415)奉命治理淮扬运河,两年后,以总督兵官执掌漕运及河道事,着手建造浅低船2000余艘,计划每年漕运200万担至500万担。他一到任,就访问察看,着手解决诸如免除淮安漕运中需要陆运过坝的难题,提高了漕运的效率。明宣德七年(1432),已是陈瑄倾心竭力治理淮扬运河的最后两年了。他在高邮治水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痕,让人们追思不已。

陈瑄画像

早在宋代,以至明初,包括陈瑄任漕运总督后的永乐七年(1409),就在高邮诸湖之东修筑并湖堤岸。当时从高邮州北门到张家沟的湖岸,是两京相连的要道,下河民田的护堤,每年修筑,阻绝驿路,伤损民田,因此固堤治水,以图长治,成了陈瑄在高邮治水的要务。

据《南河全考》、《河渠志》记载,他在高邮、范光、宝应等湖筑长堤,堤顶作为迁道,在湖泊临近东岸的地方将湖一分为二,西边为湖,东边为运河,使运河与湖水分开,以避湖区风浪的险恶。并沿堤设置涵洞,互相灌注,使湖水可以补充运河水量。永乐十二年(1414),陈瑄在高邮城南开凿运河,高邮才有向南的河运的运道。宣德七年(1432),陈瑄又在老堤西边,傍湖筑渠,长达40公里。后因湖水漫溢,湖渠相连,这渠不久就废了。

陈瑄在大力治水的时候,时刻不忘保证漕运的畅通。仅在高邮一地,他就兴建了平水阀10座,既可以泄水蓄水,用于泄洪灌溉,又可以保证运河有一定水位,以利漕运。从此,车逻闸,五里闸走进了治水历史长廊,引起了后来的乾隆皇帝和诗人词客的吟咏:“高邮昔水乡,吴坝(即闸)减水受。”

陈瑄想得更为周到的是,在沿淮扬运河一线,每隔10里设置一处导航护河的机关,叫浅铺,负责种植树木,招呼船只避开沙滩,抓捕盗贼,并着重修堤浚河,即组织船只和纤夫及时清理淤泥,运至岸上,只限于堤岸的加宽,而不许用来增高,加上沿堤植柳,既固堤防,又便行人。从此,运河河塘塘岸日益坚固,河底日益浚深,即使遇到干旱年份,漕河照样可以通行漕船。陈瑄在高邮等地的一系列治水举措的实施,使淮扬运河的运输、水利条件大为改观,从此的20多年间,高邮境内平安无恙,无洪灾发生。

陈瑄在高邮治水期间,对宋代元佑年间兴建的康泽庙,即纪念耿七公的七公庙心生敬意,崇拜有加。康泽庙原是在湖中洲上,耿七公生前为民做好事,死后也常常显灵护民,陈瑄觉得经常受狂风怒涛、覆舟决堤带来灾难的黎民百姓,每每遇到危难,在耿公身上找到寄托。因此,出现洪波阻碍,难以靠岸的时候,就有神灯照临,随患随救,显得极为神奇。深谙水情与民心的陈瑄不仅前往七公庙祭拜,还奏请朝廷,准予在春秋二、八月时间猪羊祭祀,为往来船只祷告,以保平安。同时在七公庙外设置一高高灯柱,上立高杆,悬挂彻夜不熄的长明灯,不管风雪茫茫,黑夜沉沉,浪涛滚滚,都可以引导湖上的行船安抵岸边。

陈瑄雕塑

宣德四年(1403),陈瑄在负责治理淮扬运河时,又领旨接受了经略漕运,即管理漕运的使命,两年后,他利用各地建好的几十座仓库,用官军负责转运粮食,改变了过去民运粮食因为道远常常违期的现象。他先后采用了官军直接支运、百姓与官军就近兑运的办法,将远至江西、湖广、浙江及江南各地的民粮转运至淮扬一线,再北上直至京城。这期间,官军直接交运民粮,是陈瑄直接执掌的;而百姓与官军就近兑运,再由官军负责运送民粮,也是陈瑄上奏获准成行的。地处漕运要津,连接里下河各州县的高邮,设有仓廒,用来储存、转运民粮,至今仍留存南仓桥等地名。就在陈瑄推行兑运法的第二年,这名治运规划精密宏远、治河督漕有序有方的陈瑄走完了69岁的人生旅途,成就了我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水利工程和管理专家的辉煌。在陈瑄之后的明代,康济河、康济越河与界首越河出现在高邮的土地上,形成了悬湖与悬河并存的格局。

陈瑄病逝后,被追封为平江侯,赠太保,溢洪襄,赐葬于江宁映龙山。京杭运河一线的清河县为陈瑄立祠纪念。陈瑄的后人世袭了其职务与封位,镇守山阳。三世陈谦(总兵)于英宗天顺二年(1458)迁居高邮,因此,高邮县陈瑄后裔居住的村庄被定名为陈总兵庄,以纪念这位带领官军打仗、治水、管理漕运的总督兵官,还在正德元年(1506)建造了一座供后人景仰的陈瑄祠。

作者单位:扬州高邮龙虬镇党委宣传科
责任编辑:徐扬 董宁 蒋志初
江苏学习平台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