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境探秘】中国最诗意的河流 “一瓢诗人”唐求曾隐居于此

四川学习平台2019-10-21
订阅
作者:高渐离

青城山味江属于岷江水系,为常年性自然河流,是文井江重要支流。其水源出至八百里青城群峰之鹿顶山大崩槽老顶东坡,有杉木包、大火地两大支流,流经五马槽汇合而始称味江。

味江流经狮子岗,右纳纸坊沟;流人坪乐后,左纳五龙沟、右纳陈家沟。至泰安寺前,左纳飞泉沟,再下方又左纳马家汋、通灵沟,至此处河道弯折流向东南方。至廖家石桥纳七阵沟,至罗家磨子,纳浑水沟、马跃沟。再经沙坪至戴家桥又折向南流,至两河口有小河子从右岸汇入。

经茶坪,至石板滩,依次右纳盐井沟、郑家沟。后经鸳沱至两河乡河口村出都江堰市境,进入崇州市,在元通镇二江桥下汇入文井江。味江在都江堰市境内,长45公里,在崇州市境内长14.6公里,串联起泰安古镇、街子古镇、元通古镇,滋养人口10余万。

味江,本名七辏沟。据清代乾隆年间青城县秀才童君选考证“味江本作七辏沟,盖因青城山中有七大源头次第汇入,如车辐集于轮辏”。后因唐末五代道士、诗人唐求自号“未江山人”,隐居于青城山灯盏窝江曲台。唐求喜作诗橪为丸,放入大瓢,投于江水中漂流而去,并祝祷“兹瓢倘不沦没,得之者始知吾苦心耳。”故时人称其为“一瓢诗人”。因为这样的名人效应,七辏沟遂自唐末始,千年来沿袭称为未江,后误传为味江。

北宋地理志《太平寰宇记》有“味江”释名,南宋地理志《方舆胜览》沿袭其说法,内容为“蜀王西征,过此,土人献醪,蜀王倾醪中,三军饮之辄醉,故名。”《纪胜》似觉不妥,溢美之:“水味甘美,乡人争饮。故名。”后来的记述一以贯之,嘉庆、光绪蜀州志《山水》记载:“味江在州西北三十里,源出雪山。昔蜀王征西蕃,有野人献壶浆,王投江中,令三军共饮,俱醉,故名。”《槐轩杂著》记载:“西北有味江,泉洌而甘,明藩以之酿酒。”“倾醪江中,三军饮之辄醉”“水味甘美,人争饮之”等记述皆不太合情理,有夸饰过度之嫌。宋史中也无赵氏子孙在此封王抚边的史故。

“未江”误为“味江”,自唐末至今以讹为正,已有一千多年。1984年,大观镇翠微山九仙台遗址发现一截残碑,上有唐朝诗人唐求的“末江山人”名号,但“味”字没有口字旁,是“未”字。据《说文解字》未即味的本字,无论有无口字旁,都可作“其味无穷”的“味”字解。太阴历六月是“未”,“未月”已进入雨季,洪水频发,山溪河一般是在发洪水时才有江的气势。1983年,青城后山泰安古镇出土明代墓卷铭也刻载有七辏沟“未月成江”隐患之句。

经由丝绸之路西传而来的佛教,在八百里青城群山中广为传播,味江两岸修建最早的佛教寺院是公元535年~公元556年南北朝西魏时期的香积寺。宋《舆地纪胜》记载,香积寺,在青城县香积山,寺有瀑布,有鸡骨禅师塔。时至今日保留有泰安寺、天国寺、普照寺等香火鼎盛,历史知名的川西古刹。

这些古刹历代高僧辈出,据《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记载,唐明远法师系青城县人。是既玄奘法师后,又一位前往古印度求法的高僧。他取道广州,南下越南,乘船到达古印度,被称为“振多提婆”,意为天朝的僧人,最后明远法师在印度圆寂。

天国山还流传着“一把麻”的故事传说。在古代这里有一位烧土陶的老头叫宁封,擅长飞行之术。黄帝攻打蚩尤,久攻不下时,来此请教他。宁封就和黄帝商讨战胜蚩尤的计策。谈高兴了,宁封突然腾空飞向天国山最高峰,当他从山顶飞下时,用烧陶窑的拔火棍在山上划了一下,只听得一声巨响,山体坍塌露出了白花花的岩石,远看像一束麻茎挂在青山之上。后来,人们便称此山叫“一把麻”。

味江两岸培育茶树、制作茶叶的历史相当悠久。西晋孙楚《出歌》记载“薑桂荼荈出巴蜀。(公元前316年)秦人取蜀后,始知有茗饮之事”,《神农本草经》记载(茶)生益州川谷山陵道旁,凌冬不死,三月三日采干。”

公元935年,毛文锡所撰《茶谱》记载“蜀州晋原、洞口、横源、味江、青城,其横源雀舌、鸟觜、麦颗,盖取其嫩芽所造,以其芽似之也。又有片甲者,即是早春黄茶,芽叶相抱,如片甲也;蝉翼者,其叶嫩薄,如蝉翼也。皆散茶之最上也。”

唐代周庠任龙州司仓,曾作《寄禅月大师》写到味江茶:傍竹欲添犀浦石,栽松更碾味江茶。宋代,于此设有味江寨茶场。北宋黄庭坚在《煎茶赋》中将味江茶列为上品,有“味江之罗山,严道之蒙顶,黔阳之都濡高株,沪州之纳溪梅岭”之句。

都江堰市特产川芎是活血行气、法风止痛良药,而味江两岸正是川芎的地道产地。繁育川芎,采取“山区育种,平原栽培”方式。立秋季节收割山川芎茎秆结节,俗称苓子,运到盆地平坝区栽种。立春时节,再挖取一部分川芎运到山上育种。平坝栽培的川芎,一直长到第二年“小满”成熟,质地上乘。

《神农本草经》将川芎列为草部上品,自东汉以来,用川芎配伍制作“川芎茶调散”“川芎茶调丸”,对头风头痛、头晕眩久不愈者有特殊效果。古人用川芎、当归二味配制成“佛手散”,对妇女胎前产后诸症均有理想疗效。川芎配红花、赤芍、丹参、降香等药,可以治疗冠心病、心绞痛。

历史上,味江两岸古镇林立、商贾聚集、农耕商贸发达,不少世家大族于此耕读传家,留下众多古迹。杨遇春、杨国桢、杨炘一家祖、父、孙三代身居清朝高位。特别是杨国祯,他先后任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御史,闽淅总督,因战功卓著,封一等昭勇侯、光禄大夫。杨国桢去世后葬在味江流域的大观镇,他和夫人吴氏的陵园就是远近闻名的“侯爷墓”。

该陵园建于咸丰八年(1858年),有墓冢2座,均坐北向南。陵园倚坡就势,分8个台阶等距离置放16尊巨型石雕像及祭物。墓前除碑石外,自下而上设八级台阶,各以条石作踏道连通,两侧对称。分别为拜台、石桅杆、石狮、石马、石犬、石羊、石人(翁仲),及桌凳、杯、筷、碗盏等。石桌上刻杯盘碗盏筷,杯盘之内盛瓜果等物。所有制品造型美观、大方生动,工艺相当精湛。1989年该陵园被列为都江堰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味江两岸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让这里的民宿发展的如火如荼,出现了一批精品民宿。亲山近水的独特体验和高品质的服务让外地客人称为回头常客,每年都要吸引10余万的避暑人群。

在山清水秀的味江两岸,随着各沿河乡镇陆续开工的重点项目,旅游业态正逐步丰富,味江草庙子至过路滩一段,近年来开办了味江漂流,游客在此可浪击飞舟,观两岸崇山峻岭峰峦叠嶂、平畴沃野山岚流泉,体验亲水的乐趣。


来源:都江堰市融媒体中心
作者单位:都江堰市融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闫珍祥 赵红玉
四川学习平台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