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丘梁园区:黄河故道故事多

河南学习平台2019-11-26
订阅
作者:郭跃旗 单保良

黄河,是世界最有名的“悬河”,河床滩面高出背河地面一般3 —5米,有的甚至高出10多米。古时候,“黄河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也是这个原因。可以说,昔日的黄河大堤,是悬在堤下百姓头上的一把“利剑”,它随时会爆发,夺去人的生命和财产。

1855年,黄河在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东坝头改道以后,流经河南省商丘市境内的黄河就留下了一段130多公里的故河道和故河堤。但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河水虽然不泛滥了,但风沙、盐碱又成了害。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开始大面积植树造林,生态环境才逐渐好转,尤其是近10多年,商丘市科学规划,实施黄河故道生态长廊建设,昔日悬在头上的“利剑”,现在成了商丘人民的绿色屏障和生态走廊,旅游、休闲、娱乐的乐园。

商丘市梁园区境内,就有一段保存比较完好的黄河故堤。2019年11月15日,记者专程驱车走了那段故道、故堤,欣赏堤上自然美景,探访堤下人文故事——

故道遗梦 刘建民 摄

后赵楼,有名将常遇春后人

立冬后,梁园区孙福集乡近2万亩的国家级湿地公园里虽没有了荷叶田田,但芦苇随风飘动,像一片片云洒落大地;蒲草丛中,忽然间有异动,几只小鸟鸣叫着飞往远方……

沿着湿地东行,在乡干部的引领下,我们来到一个叫后赵楼的村庄,但村里仅有常姓和朱姓,没有一家赵姓。而且,村民都说,他们这两姓和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大将常遇春还有渊源。

村民保存的常遇春像 单保良 摄

村民常友乐拿出家谱给我们看,里面有“明开平王常遇春像”。家谱中有一篇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由宋濂撰写的《商丘常氏渊源说》的文章,说商丘常姓族人是安徽怀远忠武常氏后裔,明朝开国名将常遇春是七世祖。常遇春被朱元璋封为归德卫世系都指挥使,迁居商丘,是为商丘常氏始祖。之后,常氏在商丘一带开枝散叶,家族逐渐壮大,至今已有20余世。

常友乐介绍,以前村北的黄河边还有一个码头,船来船往很热闹。村里几位老人说,他们小时候还在村边捡过煤块。

据村干部仵玉合讲,村北的故道内,还埋着一条船。以前曾经有人打洞去盗挖古船的宝物,但总是挖着挖着,就会刮起一阵大风,风沙会把挖的洞填平。

蒙墙寺,故堤在这拐了个弯

出了孙福集乡,我们继续东行进入了商丘北部的绿色屏障——黄河故道国家森林公园。

在李庄乡蒙墙寺村,黄河故堤在这里突然拐了个弯。是老黄河改变走向了?但出了该村,故堤又恢复了原来的走向。这是为什么呢?

在村民闫召民的引领下,我们来到故堤拐弯的地方。这里有一座三间大殿的寺庙,叫蒙墙寺,寺前有村民种的蔬菜,有数通石碑,分别记载了蒙墙寺的历史、重修的过程。

闫召民说,这是著名的文哲大师庄子的出生地。据记载,这里是古蒙国的都城,庄子就出生在这里,蒙墙寺就是后人为了纪念庄子而建,以前很气派,多重院落,还有80多亩的寺产。因敬仰庄子,所以历代在加固黄河大堤时,都十分注意保护蒙墙寺,把这一段大堤北移一定距离,逐渐形成了现在拐弯的形状。

蒙墙寺 单保良 摄

在大殿东边,有一眼井。闫召民说,上世纪70年代,曾经在寺旁古井里打捞出了陶盒、陶罐,还有唐三彩一样的武士俑等。这眼井后被专家断定为汉代古井。而且有传说,隋末唐初,罗成、程咬金等在刘口与洪天霸打仗,兵败逃到蒙墙寺,把兵器都扔进了这井里。

在蒙墙寺的东边,故堤有一个很齐整的横断面。闫召民说,2009年,商丘市文物部门联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明清黄河大堤进行了考古发掘,目的是以考古方式揭示黄河大堤的内部结构和建筑过程。通过发掘,发现这段大堤共有133层土,高出地面12米,其间经过了十几次加固,并且都是人工作业。

由此也印证了“黄河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一说,同时可想象古黄河曾经是经常出现险情,生活在黄河故堤下的老百姓曾经是怎么一个状况。

裴武庄,刘邓大军从此抢渡

出蒙墙寺向北一公里许,有个村庄叫裴武庄,村南有一片古柿树林。在村党支部书记裴传伟带领下,我们在一片杂树丛中,看到数株有铭牌的古树。铭牌是梁园区政府制作的,标明这些古柿树是国家三级古树,树龄都在290年左右。抬头看树,还可看到有红红的柿子挂在枝头,不时有小鸟飞来啄食。

据裴传伟介绍,该村以前叫淤洼,后来改名大武庄,住有武姓和赫姓两族。后来,赫、武两家起争端打起来了,但武家打不过赫家,吃了亏,至今,这里还有“赫武不邻”的俗语。

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曾有一支部队从这里过黄河故道往南行军。而这里,当时有国民党驻商丘保安旅的一个连驻防,当时在柿子树林里,还有他们的被服厂、弹药厂等。

一天凌晨,解放军一支部队从这里路过,驻守的国民党部队听到有大部队路过,但不敢出门,就躲在柿树林里冲外乱放枪。解放军部队就冲着柿树林还击,掩护大部队通过。

听老人讲,战斗打了有一个时辰(2个小时)。天明了,有村民出去看,地上有很多子弹壳。75岁的村民武步领指着几棵老柿树说,上面还有枪眼呢。在一棵老柿树上,记者看到几个类似枪眼的洞。

当店王,当铺兴村 将军故里

告别枪眼斑驳的古柿树,我们一行顺着故堤继续往东行驶。在刘口古镇东北,有个著名的红色村庄——当店王村。这里是曾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的开国将军孙端夫的故乡,将军戎马一生,保家卫国,一世功勋,给家乡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英雄的家乡英雄辈出,当店王村老百姓自古就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有志之士从戎报国,有智之人从商下海,有力之民从农耕作。百年沧桑,小村里演绎了不少艰苦创业的故事。这几年,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帮扶下,当店王村成功走出了一条“光伏+现代农业+产业帮扶”新路子,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工作同步推进成效显著。村里共流转出土地2000多亩,流转后土地由每亩300—400元的收入提高至每亩1200元。从土地中解放出来的村民到企业和种植基地打工,每天收入在80元左右。林洋光伏基地、扶贫车间、羊肚菌生产、一品草坪四大就业基地供贫困人口和留守人员就业,全村群众务工收入每年可达200万元。

100年前,当店王村曾以“当一物济安渡危康复来,典三日消灾弥祸劫自去”一副对联闻名遐迩,因为在当时,这里当铺林立,是黄河岸边商贾云集的交易场所。如今,人们为了更好地传承丰厚的村史文化,继承性地建造了村史博物馆,旨在铭记历史,牢记祖训,让勤劳、贤孝、谦让、和睦的淳朴民风发扬光大。

车子一进当店王村,就看到村口当店王村史博物馆。博物馆青砖垒墙,白灰勾缝,屋檐有兽,门头正上方一个“當”字诉说着这个村庄的历史沿革,唤回了古黄河岸边这个村落车水马龙商贾云集的百年记忆。

当店王村村史馆 单保良 摄

走进馆内,一部承载着“奋斗”与“拼搏”的史篇,一部书写与贫穷抗争的画卷展现眼前。

据史料记载,清朝雍正三年,王氏自曹县东南解庄迁此建村,得名王庄;清嘉庆三年,施氏自山东单县高老家乡施庄迁此开当铺,得名当店王。孙场村,是清乾隆三十七年由孙氏自平安寨迁此而建,有码头货场,故名孙场。1938年至1941年,孙场建孙场寨,为刘口乡民间武装力量“连庄会”四大寨之一,镇守刘口集东北。

如今,人们建造村史博物馆,就是要铭记历史,牢记祖训,让勤劳、贤孝、谦让、和睦的淳朴民风发扬光大。(商丘日报记者 郭跃旗 单保良)

(原载于2019年11月19日《商丘日报》4版)

来源:商丘日报
作者单位:商丘日报社
责任编辑:胡绪全 田建光
河南学习平台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