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氏大宗祠全景。
在佛山三水白坭金竹村,有一座距今450多年的古老建筑,这就是陆氏大宗祠(敦睦堂),至今仍保留着明代的古老石刻,其设计风格和建筑技术体现了三水地域文化。敦睦堂犹如一座历史博物馆,走进这里,可以了解该村陆氏先祖们筚路蓝缕的历史、文昌武盛的“威水”史,体会到其中深含的历史文化内涵。
400多年前首建祠堂
金竹村敦睦堂掩藏在一片民居中,祠堂前一片开阔,堂前有一块空地,再往前就是农田了。建筑外表古朴,雕梁画栋自不待言,大门上方写着“陆氏大宗祠”,两旁的对联为“大块文章世界 满门忠孝家风”。
陆氏大宗祠呈现步步高的格局。
推开厚重的大门,跨过高高的门槛,一块屏风挡住去路,上书“敦睦堂”三字。堂内地板为大块麻石铺就,屋角还可以看到嵌在地板的“金钱眼”。村民们介绍这是用来排水的。堂内中庭种着几株桂花,米粒大的米色小花发出淡淡的幽香。
资料记载,金竹陆氏大宗祠,始建于明朝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为四进规模,加右方平房两座,面积共1059平方米。因年代久远,沧桑历尽,曾梁断柱陷,瓦碎壁残,不忍卒读。
曾主持祠堂修建的陆绍明说,祠堂重修工程于2007年9月启动,共筹得重修资金170多万元,随后成立重修委员会,主持重修事宜。次年11月竣工,历时1年零2个月。陆绍明还记得,竣工时举行了盛大的重光大典,彩旗招展,醒狮起舞,迎来各方宾客。
金竹陆氏大宗祠“威水”的地方不仅仅在于四进布局,它的每一进还都会高几尺,整个祠堂呈现步步高的格局。祠堂门口“大块文章世界 满门忠孝家风”的对联也充满着自信和张力。三水老文化人陆探芳曾著有《金竹村志》,他推测现在祠堂的整体结构可能是200多年前陆斯仁修整过后的样子。陆斯仁长期担任幕僚,他还认定自己是南宋丞相、抗元名将陆秀夫的后代,“正是踌躇满怀时,写下这一豪联”。
明代石刻藏身祠堂
祠堂蕴含着祠堂文化。有学者认为,祠堂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三大支柱之一,另两者分别为国史和方志。而祠堂文化又分为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两大类。而显性文化则主要体现在建筑上,如四合院式的建筑形制,把“四水归堂”的文化概念融入到祠堂的建筑模式中。在敦睦堂门前有广场,祠堂内外有石雕、木雕、砖雕和泥塑、灰塑等,这些工艺雕琢而成的各种装饰图案、人物故事均有寓意,让敦睦堂成为民间建筑艺术的标本。
精致的外墙砖雕。
而其中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是敦睦堂中保存完整的明代石刻,被村民奉为瑰宝。这些石刻就位于祠堂一进与二进之间的中庭,镶嵌起来作为护栏。这些石头呈现褐色,与祠堂青灰色的基本色调形成鲜明对比。由于年代久远,石头显得有些粗糙,并有被风化的迹象。但所雕刻的图案保存完整,有龙形图案,也有其他花纹。“最有价值的就是这些石刻了。”陆探芳说,这些石刻是明代的遗物,像这样精美而时代久远的石刻,目前在三水已经不多见了。
明代遗留至今的石刻。
在旧时,祠堂用途很多,既是村民的公共社交场所,也用于办理婚、丧、寿、喜等事,更是家族议事场所,族长在这里行使族权,凡族人违反族规,则在这里被教育和受到处理,故又有人把祠堂称之为封建道德的法庭。金竹村村民陆永然就曾记得,有族人因做错事在祠堂里接受惩罚。
但惩罚并不常见,惩罚也只是教化的一种方式,而教化是祠堂的重要功能。金竹陆氏大宗祠取名敦睦堂,其实是有深意的。敦睦就是亲善和睦的意思,《三国志·明帝纪》 里就写有“古者诸侯朝聘,所以敦睦亲亲,协和万国也。”。陆探芳认为,金竹大宗祠堂名“敦睦”堪为古训,金竹村人,当不分内外,以“敦睦”行世,共创美好未来。
文昌武盛延续数百年
金竹陆氏大宗祠所倡导的文化,造就了金竹历史上大批文官武将的出现。据陆探芳考证,金竹村是在明嘉靖年间培养出第一批人才,距今约500多年。当时,三水读书风气浓厚,金竹周边出了明代尚书何维柏、陈白沙高徒陈冕等。而金竹村的陆锐和陆鋐兄弟二人均为官。
到了明朝末年,金竹一下出了4位举人:陆钟麟、陆钟灵兄弟,陆烜、陆蟾客。到了清代,金竹更是人物辈出,到了清乾隆时代达到了金竹村的文化鼎盛期。从乾隆十五年至三十五年,这20年间,金竹先后出现了4位举人,陆仓霖还考中进士,任礼部郎中,广西右江兵备道署广西按察使,为正三品。
“金竹是三水典型的文化村。”陆探芳说,历史上培养了一批进士、举人和秀才。早在明末,金竹就评选除了“金溪八景”,描述村中风景,八景的名字如诗如画,并列入了嘉庆版的《三水县志》。“一个村就有这样的人才,有这样的雅事,在三水是凤毛麟角,在珠三角也不多见。”
金竹文风昌盛,武也兴盛。陆仓霖文官出身,任广西右江兵备道,当起了文武皆备的官员;清同光年间,金竹商人陆兰官投入大量金钱,大力推广咏春拳;民国初年,陆楚池当上了琼崖镇守使陆兰清的参谋长;抗日战争时期,金竹人一直与日本兵作武装斗争;上世纪70年代,金竹出了一位铁肚陆韶新,用肚皮挑战世界武林,名扬海内外;陆湛祥曾任广东省武术队教练,现虽移居海外,仍担任广东省武术协会洪拳专业委员会的海外联络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