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千年石窟遇上数字技术,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在虚拟世界看卢舍那大佛,会有怎样的新体验?2019年12月12日,“数字龙门”项目策划征求意见座谈会在河南省洛阳市龙门石窟研究院举办,全国各地石窟界和三维数字领域知名专家齐聚龙门,为“数字龙门”贡献智慧。
三维扫描,建立基础数据库
2019年10月31日至11月2日,第三届国际建筑遗产保护与修复博览会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在石窟专区,龙门石窟万佛洞观音像栩栩如生,原本面部残损的佛像通过虚拟技术修复后,得以精彩呈现。观众戴上VR眼镜,仿佛回到公元681年洞窟建造初期的情景。
万佛洞虚拟现实(VR)效果体验 (图片由龙门石窟研究院提供)
这仅是龙门石窟数字化成果的一个缩影。
龙门石窟自开凿以来距今已有1500年历史,现存有2300多个窟龛,10万余尊造像,2800多块碑刻题记。由于人为和自然原因,破损十分严重,可以说“十窟九残”,不少雕刻造像残缺流失。如何保护、利用和活化这一文化遗产,讲好数字龙门故事,成为龙门石窟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技术手段正逐渐在文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跨界融合”“科技引领”“沉浸体验”等已成为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形式,这为龙门石窟的文物保护和利用提供了契机。
龙门石窟研究院信息资料中心副主任高俊苹介绍,从2005年起,龙门石窟研究院对三维数字化技术在石窟的保护、研究及展示进行了一些探索,完成了85%的石窟本体三维扫描,采集了大量基础数据,但数字化成果还较为薄弱。
“经过多年的数字化工作,已有部分三维数据应用在文物保护和研究、数据的查询、数字化展示和相关产品的研发上。”高俊苹说,利用这些三维数据进行建模,还可以方便快捷地在模型上标示地质病害,了解各洞窟主要病害类型和病害发育程度,为进一步保护提供更为简便的应对措施。
石窟内残缺不全的佛像给游客带来很多参观遗憾。通过三维数字化虚拟复原,能让龙门石窟流散的文物都找到相应的位置。
此外,通过数字技术,游客还可以和文物轻松互动。通过对龙门二十品文字、图片和拓片进行互动展示和创意游戏开发,让观众触摸屏幕,就可更加真切地感知石窟文化。
专家献策“数字龙门”
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代表了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如何将石窟艺术变得更加生动、鲜活,可听、可说、可触摸?与会专家纷纷建言献策。
云冈石窟研究院数字中心主任宁波介绍,近年,云冈石窟的数字化发展迅速,通过与多家高校及科研院所长期研究与探索,已分别在国内三地3D打印复制了第3窟、第12窟、第18窟,在数字化应用方面已跻身于全国文物系统第一方阵。
宁波建议,龙门石窟可以和云冈石窟紧密合作,互通有无,取长补短,通过高科技手段复制洞窟,进行巡展,然后加上有特色的文创产品,加深观众印象,形成一种“旋风式”效应,把不可移动的石窟变成可移动的展览。
北京天远三维科技有限公司设计总监王正同介绍了近年对龙门石窟的三维扫描等工作。他建议,下一步,龙门石窟可建设数字展示馆,深入开发龙门特色文创产品、游戏和影视作品,通过海内外巡展的方式把不可移动的龙门石窟带到世界各地。
万佛洞观世音像龛虚拟复原AR展示 (图片由龙门石窟研究院提供)
西安交通大学造型艺术三维现代技术应用研究中心教授贾濯非则建议,有了现代科技的支撑,原来不可能的事情都变得可能了。比如,原来对石窟的研究停留在古籍、石刻、拓片上,现在有了高科技,展示手段更加多元化,给石窟的活化利用带来很大机遇。龙门石窟比较特殊,其不少文物流失海外,可以搜集资料,然后用高科技手段进行复原展示,让大家看到一个完整的龙门石窟。
讲好龙门故事,推动文化兴盛
洛阳市委十一届十一次全会强调,要转变观念、创新方法,推动文旅与科技、生态、体育、休闲、研学等深度融合。“数字龙门”建设对洛阳市推动文化繁荣兴盛意义深远。
龙门石窟研究院副院长周立介绍,下一步,龙门石窟研究院将加强与其他石窟文物单位和各大院校之间的沟通交流,搭建数字龙门综合平台,包括龙门石窟三维数据库、文物信息综合管理系统、考古发掘辅助系统、文物虚拟修复系统、文物保护数据管理系统和数字化展示平台等,与国内相关石窟研究科技团队合作,讲好“龙门故事”,让更多的人感受“数字龙门”的魅力。(洛阳日报记者 常书香)
(原载于2019年12月14日《洛阳日报》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