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嵩山脚下的河南省登封市颍阳镇杨岭村,逢年过节时,为了庆祝节日、祈求风调雨顺,都会举行一种名为“闹阁”的表演。因为表演是由小孩站在大人头顶进行,所以被称为“闹阁”。说起“闹阁”,就不得不说起一个人,他叫杨超凡,是土生土长的颍阳镇杨岭村人,也是“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登封闹阁第十代传承人”。
“闹阁”是登封颍阳镇杨岭村的一种传统表演形式
泥瓦匠变身非遗传承人
“古时候,颍阳镇杨岭村的老百姓为了摆脱贫困,祈求五谷丰登,在祈雨的时候通过玩闹阁助兴,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杨超凡告诉记者,“闹阁”是将4-8岁的小孩用辅助道具固定在大人头顶,表演时,大人小孩都扮成古装人物,演唱着各种民间小调,大人扭动全身走“一”字、“二”字、“8”字、“0”字或交错走“人”字等队形,小孩随着大人的走动有节奏地甩动衣袖。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现代的“闹阁”抛开了以前人们敬神的演出内容,成为丰富农民精神文化、歌唱新生活的一种民间舞蹈。
在少林寺景区参加演出
“从小就看老一辈人在村里演闹阁,但那时候当泥瓦匠,天天给人家盖房子,没时间学,1983年过年时,村里组织闹阁表演,俺老三儿子当时4岁,喜欢去看热闹,并且也想当个小演员。”杨超凡说,为了儿子,当时35岁的他第一次参加了“闹阁”表演,自此便与“闹阁”结了缘。后来只要村里组织演出,不管多忙他都会抽空参加,“越玩越觉得闹阁有意思,所以就开始研究。”
保护传统文化不遗余力
为给观众呈现更好的视觉效果,杨超凡大胆创新,将“闹阁”从最初的“一路”逐步扩大到“九路”,即九个大人头顶九个小孩,并自费数十万元更新了演出服装和道具。为扩大影响力,只要有邀请,杨超凡都积极组织人员参演。“你别看演出时仅有9个大人和9个小孩,但加上服务的人,每次至少得有60个人,演出人多,成本也高。”杨超凡说,每次演出的费用都远远不够,多数情况下他都是自掏腰包支付费用。
为将“闹阁”申请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杨超凡更是多次往返于郑州、登封,请专家指导申请材料的搜集与书写,找相关单位实地考察并指导等等,一个人加班加点写材料到天亮更是家常便饭。
经过杨超凡的不懈努力,登封“闹阁”被评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此,家人没少埋怨,妻子程凤说:“他整天一心扑在演闹阁上,家里啥活都不干,干这不但不挣钱还倒贴钱,孩子们也都劝他干点实事。”面对家人的不理解不支持,杨超凡依然初心不改,他说:“谁叫我热爱这呢?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传统文化,如果不保留下来,那就太遗憾了。”
就这样,在杨超凡的坚持和努力下,登封“闹阁”曾多次在巩义、偃师、郑州、北京等地参加文艺汇演,并在北京与知名演员王刚、纪连海、潘长江等同台演出,曾被《郑州日报》、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中国网等新闻媒体报道。杨超凡个人也多次被登封市及郑州市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组织者”等荣誉称号。经过他不懈努力,2011年,杨超凡终将“闹阁”申请成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也成了登封“闹阁”的第十代传承人。
在北京参加文艺演出
希望登封“闹阁”走出河南走出国门
杨超凡说,“闹阁”的保护、传承与发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现在的处境让他有些迷茫和无奈:“一是年轻人都不愿待在家乡,纷纷选择外出打工,再加上老一代演员因年龄渐长而退出,演出队伍已很难凑齐;二是由于演出属于义务性质,没有演出经费,很多人不愿参加;三是由于缺少资金更新演出服装、道具,且没有固定的排练场所,使演出、排练活动难以正常进行。”
“现在仅靠集资、个别企业家支持已经难以维系,如何采取有力、可行的保护措施,使这一古老的、并具有独特性的民间舞蹈传承下来,是当务之急。”杨超凡说。
如今杨超凡已经68岁,他希望不久的将来,登封“闹阁”能走出河南,走出国门,走向全世界。(登封时讯记者 李妍)
(原载于2019年1月22日《登封时讯》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