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允同是江苏省昆山市千灯中心小学校的一名退休音乐教师。为了更好地让昆曲艺术“活态传承”,退休后的徐允同主动承担起了组建千灯镇“小昆班”的重任。凭借音乐专业背景与刻苦学习,徐允同钻研出了一套昆曲教学体系。15年来,徐允同几乎放弃了休息,一腔热血扑在“小昆班”的孩子们身上。截至目前,徐允同培养了25朵昆曲“小梅花”。2019年9月,徐允同入选“江苏好人榜”。
徐允同老师指导“小昆班”学员做基本功
执着坚守,耕耘不止的“艺术匠人”
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中国昆曲艺术为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昆曲申遗的成功让昆曲艺术的保护发展迎来了一个大好时机。2004年,作为昆曲发源地的千灯镇决定成立“小昆班”,徐允同主动承担起了组建“小昆班”的重任。从此,年过60的她便与昆曲结下了不解之缘。
一切都要从零开始。虽有民族音乐的专业功底,沪、锡、越等曲目都能唱上几段,但是徐允同对昆曲也是一知半解,并不精通。“小昆班”开班在即,面对眼前的诸多难题,徐允同脑海里首先想到的是昆曲保护和传承的责任,想到的是对传统艺术的执着坚守,她没有退缩,而是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开始了“小昆班”艰难的创办之路。
教昆曲,首先要精昆曲。徐允同辗转上海、苏州等地,拜访专业的昆曲老师,回到家,她跟着昆曲原声录音学习,一遍遍的听,写下曲谱,又一遍遍地听,跟着发音学习唱法。起初每个周末,学校请来苏州昆剧团的专业老师来给小昆班上课,徐允同陪孩子们练唱功,跑圆场,帮助孩子们消化功课。请来的专业老师不常在,徐允同就自费购买摄像机,将专业老师授课的内容拍摄下来,以供自己学习、对照、纠正之用。在专业老师教孩子们身段练习的同时,她也留心学习,用来日常检查孩子们的练习进度。就这样,徐允同凭借音乐天赋及刻苦学习,不断提升昆曲教学水平,并且钻研出了一套实用的昆曲教学体系。
徐允同与昆曲老师、昆曲爱好者在一起交流
潜心奉献,把昆曲教学当作“毕生使命”
“热爱、钻研、奉献”这六个字是徐允同与昆曲从相遇、相知到相守最为精确的概括。虽然不是科班出身,但是这丝毫不能影响徐允同对昆曲艺术的热爱,在潜心奉献中,也收获了别人无法体会到的快乐与满足,徐允同已经把昆曲艺术的传承当作毕生的使命。
作为学校“小昆班”负责人,徐允同不但要做好学生的日常教学工作,与小昆班相关的服装、道具、练功房的卫生保洁都离不开她的悉心管理。每天早上,太阳刚刚升起,小昆班的练功房中早已晃动着徐允同忙碌的身影。拖地板、整理道具、烧水、排课表……由于昆曲的服饰比较“娇气”,有很多真丝的材料,不可水洗,徐允同都要用棉布沾上酒精小心擦洗再存放。服装、道具等有所损坏,徐允同亲自穿针引线将服饰和道具修补得完好如初。
“小昆班”学员年龄小,昆曲对于她们来说难度较高,且以学业为重的她们平时也没有充裕的训练时间。为了让学生们尽快融入学习昆曲的氛围,徐允同自己先做足功课,给小学员们详细讲解剧情,反复说明表演技巧,直到她们对表演要求心领神会,烂熟于心。为了解决孩子时间零散的问题,徐允同就尽量把课间、课余时间利用起来,有计划地进行分类辅导和训练。
杨优在跟徐允同老师练唱台词
春风化雨,满园新枝尽情绽放
杨优,目前是苏州艺术学校的一名学生,第18届全国戏曲“小梅花奖”金花奖得主,也曾荣获“2015年江苏美德少年标兵人物”。就是这个看起来弱不禁风的小女孩,却有着特殊的经历。早前,杨优的父母先后因重病和车祸早逝,杨优一直跟着继母生活,形成了她孤僻内向的性格。但是一次学校组织的“昆曲进校园活动”却改变了杨优,当时11岁的杨优被昆曲动听的唱腔所吸引,主动提出想要报名学校的小昆班。
在徐允同的悉心指导下,杨优通过刻苦训练,很快成了学校里数一数二的“名角”。如今的杨优充满了自信,活泼开朗。面对热爱昆曲的孩子们,徐允同说她最大的愿望就是想要多教几年,继续传承戏曲文化,延续自己的戏曲生涯。一大批“小昆班”学员陆续毕业,尽管徐允同知道也许几年后,这些孩子将无缘昆曲舞台,但她总是相信,这曼妙悠远的声音,和那水袖擦过鼻尖的感觉,将是孩子们记忆中不会褪色的美丽,并将伴随着他们越走越远的人生道路。
如今,小昆班平均每年演出超过50场,多次在比赛中获奖。15年间,徐允同培养了25朵昆曲“小梅花”,2012年,“小昆班”受邀赴香港参加庆祝香港回归十五周年综艺盛典,获演出金奖。徐允同就像一束温暖而明亮的烛光,引领着“小昆班”学员走入昆曲艺术的殿堂。2013年,徐允同荣获“昆山好人”称号,2016年获评昆山首届“最美人民教师”,2018年入选“苏州市十大女杰”,2019年9月入选“江苏好人榜”。
千灯“小昆班”学员演出前定妆
在昔日古镇千灯,“流丽悠远,出乎三腔之上”的昆山腔发源于此;今天,还是在千灯,以徐允同为代表的昆曲传承人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在“小昆班”孩子们的身上播种下昆曲梦的种子。“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在一代代“昆曲人”的传承下,昆曲这一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定能以更为强劲的姿态,传承历史,存活当代,走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