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丨江苏射阳文明村:平菇产业让“穷土”变“富壤”

江苏学习平台2019-09-19
订阅
作者:张永成

位于江苏省射阳县西北部的四明镇文明村,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当地一直流传着:“文明不文明,远近穷出名;低产洼涝地,十户九户贫。”为了使有着4116个人口、1275个农户,底子薄、基础差的文明村摆脱经济困境,走上致富之路,市县扶贫工作组及四明镇党委政府和文明村两委班子,多次召开党员大会、群众代表会,深入调查研究,集思广益,最终给出的答案是:要富民,仅靠死守耕地不行,必须找对产业,方可精准脱贫。这时有个能人走进了大家的视野,他就是在河南省商丘市科委工作的李立谷,出于对家乡的深厚感情,李立谷将培育食用菌技术无私地传授给父老乡亲。

在食用菌生产过程中,射阳县四明镇坚持走试验、示范、推广、服务的路子,让大家看得见摸得着,少走弯路,先是在家中育菇,本地销售,渐渐地从零星散户到成片连户,规模越做越大,名声越做越响,使食用菌产业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全村有800多育菇户2000多人分布在上海、天津、重庆、珠海、合肥、南京等全国12个大中城市。借鸡下蛋异地生财,或分散作业,或抱团经营,专业从事食用菌种植及生产资料购销,年投料200万吨,年户均增加纯收入7万元。

平菇产业使文明村“穷土”变“富壤”,文明村的食用菌产业出现了滚雪球效应,对四明镇、射阳县的幅射作用不断显现。为使平菇形成一带一路的致富产业,四明镇党委政府和驻村扶贫工作组注重培育食用菌生产大户典型,通过典型宣传,形成了大户带小户,老户带新户,富户带贫户共同发展的格局,充分调动广大农民从事食用菌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带动全镇5000多户约10000多人从事食用菌产业,每年食用菌投料量达900万吨左右,创产值近12亿元,纯收益3.6亿多元。

为让“一朵菇”尽情绽放市场,该镇创办的绿环蔬菜专业合作社,直接与江都天达等食用菌研究所合作,就地培育平菇母种,年生产母种1万支、原种2万瓶、栽培种1千吨。位于四明镇的江苏梦之园菇业有限公司,采取“包原料、包技术、包回收”的方式,确定“公司+基地+农户”“大户带小户”的发展模式,配套建设冷链物流,年投料2万吨左右,日产各类鲜菌菇120吨,年产鲜菇4万吨,年产值2亿多元,年效益4000多万元。为使“通灵”牌食用菌产品打造成四明镇特色品牌,确保产品销售畅通、扩大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实现食用菌“生产效益最大化、品种结构多元化、创新驱动科技化、管理规模标准化、生态高效循环化”的要求,该镇统一注册“通灵”牌商标,统一印制有“通灵””牌的包装袋,统一调度运输,使菇农在“家门口装货、市场门口卸货”,解决农户运输难的大问题,进一步提升“通灵”牌食用菌产品的多样化及市场的占有率。

为确保舌尖上的安全,将“通灵”牌平菇打造成“三品一标”,该镇每年举办食用菌技术培训班,要求广大菇农按照规定的技术规范生产,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肥料、添加剂等物质,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菇农不管在外在家销售的菇产品,经检测都是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普遍欢迎,同时也给菇农带来了丰厚的收益,丰富了他们的钱袋子。随着城乡居民生活由温饱向小康迈进,居民消费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对优质食用菌需求明显上升,并且表现出需求多样化的特点。面对这种市场需求的变化,迫切要求食用菌向优质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转变,从追求数量为主向数量、质量并重转变。该镇在主打平菇产业的同时,其他品种也得到迅速发展,相继培育的香菇、金针菇、蘑菇、草菇、灵芝、猴头菇、鸡腿菇等品种也都已试种成功,市场上很受青睐,获得了普遍好评。

良好的背景和发展的基础,加上几十年发展的历程,现在,四明镇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全国食用菌之乡,成功申请地理标志产品,种菇收入已占到四明镇农民收入的“半壁江山”。如今的文明村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摘下了贫困的帽子,依靠平菇撑起了致富伞,许多家庭建有小洋楼,村里还建成了雨污分流工程,是全县第一个装上路灯的行政村,被评为省级“水美村庄”。文明村成了名副其实的“文明村”。

来源:射阳县四明镇人民政府
作者单位:射阳县四明镇人民政府
责任编辑:韩玉 刘辉卉 牟星光
江苏学习平台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