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开州:提升工业能级 促进产业发展

重庆学习平台2019-09-05
订阅
作者:何仁勇

浦里新区赵家组团厂房一角 刘康 摄

焊花飞溅 刘康 摄

工人在车间忙碌 刘康 摄

电子生产车间 刘康 摄

3月28日,重庆开州区政府与重庆天致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植本环保科技有限公司、重庆丰尚家具有限公司等47家企业签订投资合作协议,集中签约项目47个,投资金额53.6亿元,实现招商引资“开门红”。

近年来,这样的场景已经屡见不鲜。开州区曾经是一个农业大区,工业基础薄弱。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工业从生活用品到高科技产品制造,从手工作坊到企业集群,从简单结构到完整体系,走出了一条不断壮大变强之路。

经济总量持续增加,分量不断变重

开州区最早是以采煤、冶铁、熬盐、烧陶、酿酒、制糖等手工生产为主,规模小、产量低,以供应本地市场需要为主。据统计,1949年开州区工农业总产值为1.17亿元,工业总产值为0.212亿元。

开展“一化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生产逐年增长。到1958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2.331亿元,比1949年增加了1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开州区经济逐年上升,工业得到长足进步,特别是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发展速度很快,取得了显著成就。1985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5.222亿元,创造了历史最高纪录,是开州区经济发展的第二个高峰。

近年来,开州区工业经济进入发展的“快车道”。2018年,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52.02亿元,其中规上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47.02亿元。

如今,开州区工业产品不断丰富、升级,企业不断茁壮成长,成为全区经济的重要支撑。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经济韧性不断增强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重庆开州区浦里新区赵家组团的重庆紫建电子有限公司。在生产车间,看到一块直径6毫米、高8毫米的袖珍锂电池。可别小看这块电池,它可是目前国内市场上最小的圆柱型电池,与市面上的一次性电池不同,其最大的优势在于可循环充电500次以上。

据了解,该公司按每年总产出值的6%投入到技术研发,用“智慧+创造”在锂电池市场上拼出一条新路,成功掌握了经营主动权。

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州区工业生产以生活资料为主。改革开放后,持续优化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发展重点,工业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不断完善。

进入新常态,在高质量发展新要求下,开州区继续坚持工业强区战略,始终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走创新驱动、开放协作之路,全面提升工业能级,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强力推动园区转型提质,提升创新能力、产业生成能力、资源整合能力、经济产出能力,创建市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强化核心企业带动、主导产业引领、产业生态支撑,全力实施“工业跃升”工程和“十百千”计划,支持能源建材、服装家居、医药食品、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产业做大做强、提质增效。以质量提效益,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加快产品更新,实施紫建电子、德凯实业等10个智能化改造项目,新增规上企业10家以上,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比重达到5%。

开州区工业经济发展的韧性在不断增强。

工业化进程仍在继续,潜力依然巨大

万开周家坝—浦里快速通道建设现场,施工车辆来来回回,将开挖出来的石块从山洞中运出,一派热火朝天的场景;已经建成的开州港屹立在江边,在江水的映衬下显得更加大气;一栋挨着一栋的标准厂房整齐壮观,已有不少企业入驻投产……

这是近日记者在浦里新区看到的一幕。经过几年的建设,浦里新区已从最初的设想开始付诸实践,正在发挥巨大的能量,推动开州区经济实现新的跨越。

开州区正在全面推进新区开发建设,坚持起步就冲刺、开局即决战,按下“快进键”,跑出“加速度”,突出数字智能、绿色生态、创新开放,加快把浦里新区建设成为三峡腹地一流的产城融合现代新区。高起点完善规划体系,在城市空间布局、城市风貌特色、生态空间建设等方面对接国际标准、世界眼光。高质量完善工作体制,理顺新区管理、运行和服务机制,创新投融资开发建设模式,建立“技术孵化、资本支撑”的信息系统和创业创新两大平台,激发更多市场主体投身新区建设。

工业兴则经济兴。随着全区工业经济的蓬勃发展,开州区经济社会发展一定会迎来新的阶段。

来源:开州日报
作者单位:重庆市开州新闻社
责任编辑:邓江弘 邱忠
重庆学习平台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