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藏精品丨张家港博物馆:双系草叶纹扁壶

江苏学习平台2019-11-21
订阅
作者:高新天

2012年,在江苏张家港古黄泗浦考古工地,出土了一件破损的、形制独特的陶制器物及其零星残件,经送南京博物院进行修复,是一件宋代的双系草叶纹扁壶。它高20厘米,宽18厘米,厚8.1厘米,壶身圆形,壶腹扁圆,直口,短颈,圆肩,双肩带系,便于穿绳提携。壶的一面呈青灰色,光素无纹,另一面施一层较厚的黄褐色化妆土,化妆土覆盖大部分壶面,形成一与边缘有1.5厘米距离的圆面,上饰草叶纹。古黄泗浦出土的各类陶瓷及残件数以十万计,但类似扁壶形制的,仅此一件。

古黄泗浦遗址出土的双系草叶纹扁壶 高新天摄

早在一千多年前,与当时的北宋几乎是同一时期,在中国的西北部,由党项族人建立了一个政权,史称“西夏”,疆域范围在今宁夏、甘肃西北部、青海东北部、内蒙古以及陕西北部地区。扁壶就是古西夏王国陶瓷器中比较常见的器物,也是最具民族特色的。在张家港这么一个江南之地,出土了近千年前的具有北方游牧民族特色的器物,实属罕见。甘肃省榆中县出土过一件古西夏白釉剔刻鹿衔仙草纹双系扁壶,高34厘米,腹径30厘米,小口、卷唇、短径,腹部扁平,双肩带系,通体施白色化妆土,剔刻花后再施透明釉。主体纹饰为一只白鹿,口衔一株仙草,作回头状,寓意吉祥。这件白釉剔刻鹿衔仙草纹双系扁壶整体较黄泗浦出土的扁壶尺寸要大,但在制作工艺、形制与纹饰上,二者却有异曲同工之妙。

古西夏白釉剔刻鹿衔仙草纹双系扁壶 高新天摄

扁壶不但是古西夏王国陶瓷器中最具特色且比较常见的器物,而且它的器形演变有一个过程。关于它的起源,学界一般都认为其造型是从北方大草原上的游牧民族盛水的皮囊演变而来。

党项民族长期生活于马背,为了适应游牧生活的需要,党项民族就地取材,创造了很多独具特色的器物,而适合马背上四处游走携带的,皮囊即是其中的一种,而皮囊壶则是党项族用来盛水、盛酒、盛奶的容器。皮囊壶虽然适合党项族在马背上四处游走的生活,但是用它来存储酒或者奶制品却容易变质,不适宜长久储存。西夏早期本来是不生产瓷器的,瓷器靠掠夺宋人获得。据考证,西夏的制瓷业始于西夏毅宗时期,开始兴建瓷窑,生产自己的瓷器,制瓷中心位于“塞上江南”银川平原。制瓷是西夏历史上的一件大事,这一事件应与和北宋签订的一纸协议有关,即宋仁宗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西夏和北宋签订了史上著名的“宋夏和议”:西夏元昊向北宋称臣,于边境处设置榷场,开启了双方的贸易往来。于是,西夏在与宋朝交往的同时学会了制瓷技术,扁壶也应此而生。

古黄泗浦遗址涉及水系、港口、寺庙和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等内容,唐鉴真和尚第六次东渡日本(公元753年)曾在这里出海起航。其临江入海的地理位置,在历史学与考古学研究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和意义,为中外文化交流、陆路和海运交通线路以及海岸线变迁等诸多课题的研究获得了一批新的考古学资料。该遗址出土的带有西夏特色和风格的双系草叶纹扁壶,是当时南北文化交流的见证物,具有非常重要的考古价值。

来源:张家港日报
作者单位:张家港市融媒体中心(传媒集团)
责任编辑:曾钦 许建国 苏芳 唐韵
江苏学习平台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