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游天府】化成水库:湖光山色两相和

四川学习平台2019-08-26
订阅
作者:石耀东

化成水库作为巴中市城市第二饮用水水源地,是巴中的“母亲河”

映水楼台

化成水库已成为国家级风景区

水是生命之源,巴中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水,众所皆知,截至目前,巴中最大的水库(人工湖)为化成水库,这座承载了380万老区人记忆的水库至今已有近60年历史。那么,你是否了解水库的前世今生呢?巴中晚报记者就给你讲讲这座巴中人的“母亲湖”的故事。

行走在化成水库宽阔的坝顶之上,遥望远山,水库碧波荡漾,时不时可以看到水面荡起一阵阵涟漪,将倒映其中的青山搅碎。数十年前,人们修水库的艰辛岁月历历在目,而当时修建的这个水利工程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你们现在看到这一片湖光山色,以前是水沟和田地,时常遭受各种自然灾害。”指着眼前清澈明净的水面,巴州区化成镇赵家湾村村文书王思林告诉晚报记者,受气候、地形因素影响,以前化成片区水旱灾害频繁,当地居民深受其害,农业收成的命运全部掌控在“老天爷”手中。1957 年,这里发生了一场大洪灾,当时,位于下游的学校、化成区公所老百姓的房子基本上被淹。不仅遭洪灾,没有水库蓄水,遇到干旱天气,包括附近的清江、兴文等地都是无收甚至绝收。

“政府决定建水库,随后,有来自当时整个巴中县各地的3万多人参与水库修建,修了 3 年。”王思林回忆,那个时候,施工机械设备落后,许多工程只能靠人来肩挑背磨。为了筑起大坝,工人们甚至用撮箕挑土,手推车推石。期间,缺少粮食,大伙儿就吃红薯,缺医少药,大家就带病作战。从1958年下半年开始,一直到1961年,整整三年多时间里,面对恶劣的环境,一队队工人们挥舞着工具,硬生生在山谷之间筑起了 46 米高的大坝,把曾经肆虐下游的洪水牢牢地锁在大山之中。1960 年,一座倾注了 3 万劳动人民心血和汗水的水库终于建成了。59年来,经过多次加高、加固,如今的化成水库防洪能力持续增强,总库容达 6565 万立方米,是目前巴中最大的水库(人工湖)。

昨(25)日,烈日高照,在化成水库大坝附近的树荫下,来自巴城的赵先生和朋友正在纳凉,凉风吹来,波光粼粼的湖面煞是好看。赵先生说,只要有空,他就带着家人来这里乘凉、钓鱼和游玩。

“通过这几年的发展,我们真正得到了实惠,尝到了甜头。”巴州区化成镇党委副书记官继承介绍,化成水库从 1958 年修建以来,由最先的农业灌溉和防汛保安,发展成集生产、生活、生态功能于一体的一个国家级AAAA级景区。得益于水库的美名,水库周边群众早早吃上了“旅游饭”。据统计,如今水库周边有38户居民经营农家乐,加之餐饮住宿业以及周边的船舶、种养业,共带动300余名群众发展旅游产业。

“2013 年 7 月,市委、市政府决定将化成水库作为巴中市城市第二饮用水水源地,现在的化成水库,是巴中名副其实的‘母亲湖’了。”巴中市化成水库建设管理局支部副书记张华介绍,当前,化成水库是全省水利风景区三个水生态补偿试点之一,水源、生态保护是水库工作重中之重。因此,饮用水水源取水口向库心侧延伸1000米以及取水口上游(含入库支沟)的全部水域被划定为一级保护区;一级保护区外的全部水域划定为二级保护区。

不仅如此,水库还做起了“水文章”,即依托丰富的绿色自然资源和“红色”革命传统,化成水库范围内已建成廉政互动广场、廉政教育基地等。目前,化成水库已成功创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和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仅今年上半年以来,景区的游客接待量便已突破20万人次,旅游业收入突破1000万元。

据了解,目前,巴中也已成为全省大中型水库建设的主战场,结束了没有大型水库的历史。到十三五末,巴中市各类水库工程将达到蓄水能力八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扩大 150 万亩,供水受益人口将覆盖 350 万人目标。

来源:巴中晚报
作者单位:巴中日报
责任编辑:刘敏 李延青
四川学习平台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