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市三台县位于四川中部偏北,是典型的丘区大县、农业大县和人口大县。近年来,三台县以“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为突破口,以特色优势产业培育为根本出路,盘活资源、抱团合作,推动农业农村跨越式发展,走出了一条丘区农村改革助推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着力“三大关键” 激活农业发展潜力
一是以“地”为基本,最大化促进还权赋能。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实施“七权同确”。鼓励产权流转交易和抵押融资,2017年率先在全市构建县乡村三级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体系,颁发流转土地经营权证120户、1.37万亩。二是以“人”为核心,全方位培育引进人才。在48个乡镇669个村建立县、乡、村三级乡村振兴讲习所,与清华大学等6所科研院校开展“区校合作”,建立专家工作站和远程教育培训基地,截至目前累计开展各类培训210期,培训3.7万人次。突破农村人才引进障碍,推进能人治村,通过村民大会民主决策方式,引进30名“新乡贤”返乡归田。三是以“钱”为保障,多渠道汇聚资本投入。县财政整合农业融资担保资金、产权抵押融资贷款、农村资金互助组织借款等资金共7300万元,先后建立梓信农业担保公司和乡村振兴农业产业发展贷款风险补偿金,为80余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贷款支持1.09亿元,撬动社会投资4.8亿元。与县农商行合作创设“综改区产业扶贫贷”,落实300万元分险基金,由银行放大10倍进行放贷,撬动社会投入1.8亿元,带动农户1000余户,2017年被评为全省十大金融创新案例。
深化“五大合作” 盘活农村分散资源
一是组建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盘活集体资源。推进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组建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颁发成员资格证和股权证,依托县内农村产权交易平台,推进经营权流转和集体股权交易。截至目前,首批237个试点村以自营、出租和入股联营等方式,将集体闲置的38处校舍房屋、2739亩机动地、83口塘堰、27处提灌设施等资产进行综合开发利用,已实现集体收入983.7万元,村平收入4.15万元。二是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整合土地资源。动员农户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地经营权入股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通过引进龙头企业、产业业主等方式进行整体产业发展,农户把经营权变成股份,年底按持股比例分红。对不能招引业主进行统一经营的,以村为主体统一发展产业,最大化发挥土地效益,减少土地闲置。截至目前,兴建土地股份合作社147个,通过“合作社+公司+基地”模式,联建联营、合作开发优势特色产业,2018年土地合作社建立优质大米基地2.35万亩、蔬菜水果基地3.17万亩、返乡农民创业基地2个,实现盈余分红2756.3万元,每亩入股土地分红达329.7元,比当地土地租金高出30%以上。三是组建置业股份合作社,盘活资金资源。充分利用土地股份合作社整理土地后,把节约的建设用地或一般农用地集中起来,就地选择建设农产品加工厂、农产品分检包装车间、仓储(物流)用房和停车场等,实现入股分红目标。目前在王家堰村、断山村整合集体产业扶贫资金、积累资金、农民股金等资金430万元,组建置业股份合作社2家,通过群众集资、政府补贴等方式,就地建设1处泥鳅加工厂和1处仓储(物流)用房,建成后预计可实现年产值800万元、集体经济收入12万元/年,增加就业岗位30个。四是组建劳务股份合作社,盘活劳力资源。将土地入股后的闲散劳动力聚集起来组建劳务股份合作社,根据劳动力年龄结构、技术程度、兴趣爱好等特点,有组织地输送到新型经营主体就业。截至目前,共组建劳务股份合作社196个,入社劳力4.6万人,劳务创收4863万元,人均就地增加工资收入1057元。五是组建乡村旅游股份合作社,盘活房屋资源。按照“产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产品变礼品”的农文旅融合发展思路,在有条件的村组建乡村旅游股份合作社,把空置房屋、生态资源、农耕文化和传统民俗等旅游资源整合起来,量化为股权,由合作社统一规划、经营管理或者引进公司开发。目前共组建乡村旅游股份合作社8家,实现旅游收入307万元,带动入股农户增收3350元。
探索“五种模式” 强化农民利益联结
一是“合股经营+抱团发展”模式。利用丘陵地区特有的二台闲置地和三台坡顶地,发展藤椒等主导产业。采取“龙头企业+股份合作社+农户”模式,由企业免费为合作社提供种苗和技术指导、赊销药肥,由合作社组织入社农户统一施肥、防病、浇水、修枝、除草,待成熟后由企业以保底价格进行收购。产业收益扣除成本后,按照入股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村集体“5:3:1:1”比例进行分配。目前双乐乡王太沟村546户农民以土地1850亩,资金48万元入股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发展藤椒1200余亩,丰产后预计每年可实现收入600余万元,入股村民将获利180余万元,带动户均增收3200元以上。二是“代建代管+四方分成”模式。以发展甜橙为载体,引导农民与龙头企业合作,利用企业的资金、技术和市场优势,延伸产品价值链。前三年由公司代建代管,甜橙产生收益后将基地交土地股份合作社统一经营,收益按照入股农户、合作社、公司、村集体“7:1:1:1”的比例进行分配。目前在双乐乡宋观庙村、王家堰村建成甜橙基地2000余亩,入股农户1200户,预计可实现年收益1000万元以上,带动人均增收近3000元。三是“股权量化+复合经营”模式。利用“新乡贤”等优惠政策,引进外地职业经理人带着项目技术到当地与村民共同组建专业合作社,打造全链条复合式经营产业。在王家堰村组建奕川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展台湾泥鳅净水面养殖,并将支持该基地的财政补助资金150万元,量化到合作社成员,将产业扶持基金、社会帮扶资金53万元,作为贫困户集体股本。收益分成按照合作社、未脱贫农户、已脱农户、村集体“6:2:1:1”模式进行分配。目前,已发展泥鳅养殖基地150亩,2018年实现产值360万元,入股社员人均增收1419元。四是“筑巢引凤+精准扶贫”模式。由政府配套基础设施,引入铁骑力士公司提供种苗、技术、饲料及销售全环节服务,贫困户通过产业扶持基金和小额扶贫信贷资金入股合作社(一般户可带资入股),由合作社进行管理运营,企业按照3.15元/只支付合作社代养费,合作社在扣除运行经费后,按社员入股比例对代养费进行分配。目前全县已建设“金鸡代养场”实现代养收入315万元,带动农户220户(贫困户200户),户均增收4320元。五是“保底分红+二次返利”模式。对有旅游发展基础的村,农户以土地、闲置房屋等入股成立合作社,通过引进开发业主发展乡村旅游,农户在获得保底收入的同时,还参与旅游收入利润返还。在景福镇鲜家嘴村探索成立旅游度假股份合作社,吸收农户以土地入股,引进四川牡丰公司发展油用牡丹产业,集中打造“九龙山·牡丹谷”乡村旅游景区。每年底公司给入股农户保底分红400元/亩,同时将当年景区收益的30%,按照入股农户、村集体、贫困户“7:2:1”比例进行二次返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