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在陈绍平家中,她正伏案刻画,看似普通的陶罐,经过她的巧手刻画上莲花后,竟变成古朴精致的艺术品,十分有神韵。
1984年出生的陈绍平,孩童时代就对美术情有独钟。大学时,陈绍平就读于重庆师范大学美术教育专业,毕业后在龙集镇中心小学教美术。她所创作的《爱莲说》《硕果》《水墨人家》《重庆特色》等作品深受大众喜爱,好评如潮。
陈绍平正在创作
结缘工艺美术 挑灯夜战忙创作
读小学时,陈绍平就对美术特别感兴趣。看着美术老师在黑板上画出各种生机勃勃的植物,还有那些大气磅礴的山水画,一颗热爱绘画的种子在她的心里悄悄萌芽。从小学至今,她一直坚持用绘画的方式记录生活的美。
“2013年参加单位培训时,我第一次接触到工艺美术。培训现场,一位来自重庆的工艺美术大师在荣昌陶上描绘了田园风景图,让古朴的荣昌陶焕发出新活力,我当时觉得真的很神奇。”陈绍平说。
后来,陈绍平利用工作之余琢磨工艺美术。“将以前绘画本上的美术作品‘搬运’到陶瓷等不同材质上,真的有很深的门道,这和以前在图纸上绘画有很大差别。”陈绍平介绍。因此,她常常通过书籍、网络、请教等方式“充电”。
结缘于工艺美术后,陈绍平还利用休息时间,在书桌前挑灯夜战忙创作。“有时灵感爆发,创作根本停不下来,经常忙到凌晨两三点才休息。”陈绍平说。
作品《爱莲说》
不畏难勇尝试 攻克一道道难关
“学习之初,我也遇到过不少难题,还是会觉得比较困难。”陈绍平介绍,刚开始用刻刀刻画时,手上被磨出水泡是常有的事,为此,她只能贴着创可贴作业。
此外,陈绍平因为对颜料性能不熟悉,在学习上颜色的时候也走了一些弯路。“以前在纸上作画时,可以一层一层地上颜色,而且因为纸有吸水性,其颜色渲染效果也很好,但在陶罐等材质上涂颜色时,很担心有‘吃色’的现象。”陈绍平说。
为了攻克这一道道难关,陈绍平一次又一次试验,一遍又一遍创作,虽然会有一些小情绪,但她始终不放弃。她发现上颜色时一层一层地涂,上一层颜色后烧制一遍,然后再上颜色就不容易“吃色”,通过反反复复的实验,陈绍平终于破解难题。
经过长期不断的探索,陈绍平的技艺不断提升,作品也越来越精美,而她尤其擅长在陶罐、陶瓷上作画。以《水墨人家》为例,陶瓷壶上绘制着天鹅水中嬉戏,睡莲花开正艳,垂柳依依,不远处还有一户人家……其作品创意新颖,设计独特,颜色素淡典雅,给人以美的享受。
作品《水墨人家》
融入“家乡元素” 凝聚匠心出精品
“我的创作灵感主要源于生活,更源于内心的感触。”陈绍平介绍,以作品《重庆特色》为例,她的创作灵感就源于家乡的荣昌猪、荣昌夏布,以及重庆磁器口,“首先我选择的是荣昌陶罐做材质,然后在上面刻画了猪妈妈和三头可爱的猪宝宝,它们穿着用夏布制作的衣服,到磁器口闲逛。”
另一个作品《爱莲说》的灵感则源于日常所见的莲。“我特别喜欢莲,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代表着对美好理想的憧憬、对高尚情操的崇拜。”正因如此,在她大部分作品中,都能看见莲的身影。
日常所见的一束花、一片叶、一棵树、一处风景……只要是美好的事物,都可能成为陈绍平创作的灵感源泉。“我喜欢美的东西,它不仅给我带来美的视觉享受,更能让我身心愉悦。”
接下来,陈绍平打算让工艺美术走进课堂,让孩子们感受其魅力,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和创作灵感,拓宽他们的视野。
“未来我也将继续在工艺美术上下功夫,努力实现新突破。”陈绍平表示,她还将进一步思考如何用创意手法,将荣昌折扇、荣昌夏布,及万灵古镇、古佛山、昌州故里等“家乡元素”融入作品,力争做出更多精品,用作品诠释巧手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