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榜样丨陈宜林:七旬退休教师十年护江豚

江苏学习平台2020-01-08
订阅
作者:张宏兵 朱小燕

陈宜林,扬州新华中学退休教师,2010年开始关注长江江豚保护工作。他是扬州最早的从事江豚保护的志愿者,被誉为“扬州江豚保护第一人”;他多次成功策划组织省、市级江豚保护公益活动,培养了一批批大学生志愿者骨干。

陈宜林(右一)

“保护好江豚,长江生态就有希望”

2019年12月22日,长江扬州段三江营水域。70岁的陈宜林带着来自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大学生志愿者,站在岸边的堤坝上“数船”。寒风料峭,前不久刚做过手术的陈宜林有些虚弱,他强打着精神。陈宜林任会长的扬州市江豚保护协会正在赶制关于长江扬州段江豚生存环境的调查报告,拟报送农业农村部长江办。三江营水域单位时间内上行和下行船只的数量,是报告的内容之一,他前几天还联合多家机构采集了该水域的水样。

长江江豚是全球鼠海豚科唯一的淡水亚种,被称为“微笑天使”“水中大熊猫”和长江生态的“活化石”。2013年,长江江豚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入红色名录极危(CR)物种。农业农村部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现存长江江豚数量为1012头,其中有30头左右分布在长江扬州段。

陈宜林2017年在武汉白鱀豚馆与江豚交流

三江营水域,中科院和农业农村部组织的“2017长江江豚生态科学考察”发现,这里是长江下游江豚重要分布区,扬州的江豚保护志愿者也多次在三江营及其周边水域拍到“江豚拜风”。2017年的科学考察之后,中科院水生所豚类研究专家表示,三江营适合建江豚的“就地保护区”。

“虽然1012头这个数字相较于5年前的1040头有所减少,但是从统计学上看,江豚的种群没有明显下降,这说明江豚快速下降的趋势得到了缓解。”陈宜林说,这是他坚持下去的动力。“江豚有着4岁孩童的智商,有灵性,保护好位于食物链顶端的江豚,长江的生态就有希望。”

为江豚寻找“新家”

2010年,央视一则新闻报道深深地“触动”陈宜林,他的退休生活由此与江豚保护紧密联系到一起。“近几十年来,随着航运的发展和沿江地区的过度开发,江豚种群数量急剧下降,中科院水生所专家经科考估计,现存长江江豚的总量千头左右,如按照当下的下降速度,专家推测,不出10年,江豚就要灭种……”央视的新闻报道如是说。

2016年10月考察邵伯湖水域

陈宜林的民间护“豚”行动,从为江豚寻找“新家”开始。央视的新闻报道在结尾呼吁全社会为江豚寻找“迁地保护区”,陈宜林首先想到的是长江扬州段廖家沟水域——他上中学时,放学回家乘船经过廖家沟水域,摆渡人时常提醒他和船上的其他乘客“坐稳了”,以免遭遇“江猪子”拱船而掉进水里。摆渡人所说的“江猪子”,即长江江豚。他随即从扬州城区赶往廖家沟进行独立调查,并以书信形式将廖家沟地理位置、历史背景、水文状况等一一详细介绍给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2013年教师节,陈宜林等来了中科院水生所的专家考察组。廖家沟水域没有让专家们失望——经科考,专家们认为廖家沟水域广阔、水质好、水生物资源丰富,适合江豚繁衍生息。“你不愧是人民老师,实事求是。我们考察发现,情况比你描述的还要好。”陈宜林说,豚类研究专家郝玉江的话让他激动不已。事实上,像陈宜林这样,个人邀请中科院专家组到某地考察,在中科院水生所的历史上很少见。

中科院豚类研究专家郝玉江博士赠送《悲情国宝》给陈宜林

廖家沟水域最终未能入选省级江豚迁地保护区,因为迁地保护区需要采取拦网措施,而廖家沟作为淮河泄洪通道不能设置障碍物。陈宜林为江豚寻找“新家”的努力以失败而告终,但他并没有气馁。听说迁地保护区的江豚需要野化驯养场所,他又萌生在扬州找一个野化驯养基地的想法。“只要对江豚保护有益,搞成什么样的基地都有意义。”陈宜林心想。如今,他推荐的杭集夹江水域,已进入中科院水生所专家们的视野。

一个人带动一群人

2015年牵头成立扬州市江豚保护协会之前,陈宜林的身份是扬州江豚保护志愿者组织负责人。一次公益活动中,有人“嘲笑”着问他:一个人怎么搞江豚保护?他笑了笑说:“一个人怎么就不能保护江豚了?”

2012年,陈宜林创办《长江江豚讲坛》,走进学校、深入社区科普江豚保护知识。近年来,《长江江豚讲坛》在扬州、镇江、上海、台湾等地共举办约200场科普讲座。陈宜林深感个人力量有限,他发展江豚保护志愿者,并培养出一批批大学生志愿者骨干。他连续6年举办“全国大学生江豚保护夏令营”,将江豚保护理念及提升社会生态文明程度的种子播撒到青少年心灵。目前,陈宜林和他的江豚保护志愿者团队有约400名志愿者,其中多为大学生。

陈宜林在扬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普及江豚知识

他还将江豚保护与玉器、漆器、刺绣等“非遗”文化项目结合,推出近30种以江豚为题材的文创品。2018年,扬州市江豚保护协会申报成立江苏省第一支长江江豚协助巡护队——“扬州江豚协巡队”,协助渔政巡护长江扬州段,并成功将多人的“渔民”身份转换为“护渔人”“护豚人”,这也为渔民上岸、长江禁渔等政策提供了思路。

陈宜林连续六年举办大学生江豚保护夏令营

2018年,由陈宜林发起、世界自然基金会以及多家环保机构筹办的“长江江豚保护基地(扬州)”在扬州落地;2019年10月24日,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等多方共建的长江江豚保护研究中心在扬州揭牌……陈宜林离让更多的江豚在扬州安“新家”的梦想近了一步。

走进幼儿园播撒爱心的种子

“我希望,扬州也能有一处保护江豚的‘乐水’。”陈宜林说,他期待让更多人关注江豚和长江的生态状况,促进大家提升生态文明理念,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家园。

作者单位:扬州广电报
责任编辑:王燕 苏芳 唐韵
江苏学习平台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