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是中国(绵阳)科技城核心区,也是一座有故事有历史的文化之城。自古以来,座落于母亲河芙蓉溪之上的仙人桥,历经百年静静守望着秀美的富乐山,见证着游仙悉数变迁。
据晋代葛洪《神仙传》记载,汉代云游天下的仙人李意期曾在游仙一带修炼,后人乃修游仙观以作纪念,游仙之名是以得之。游仙区有仙人桥、仙人路,这里的“仙人”便是李意期。仙人桥不仅被绵阳人赋予神话色彩,在清代涪江改道后,一度成为蜀人出川的必经之地。
游仙仙人桥
水位下降,仙人桥旧址显露出来
古代蜀人出川必经地
清代洪水冲毁绵州城后,仙人桥为绵州古驿道上一个最重要交通节点。据《绵阳市城乡建设志》记载,此前,古人经绵州出川,是从东津古渡至现在的李杜祠附近,沿芙蓉溪东岸、走富乐山下富乐寺一路北上。“老仙人桥是古人北上进出绵州唯一的桥梁。”绵阳城建学者汤毓良翻阅地方志书,找到最早关于仙人桥的记载:在清乾隆时期,有“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由前州牧王二南补修”的记录。由此可见,古仙人桥至少在清乾隆十九年前就已存在。
对古仙人桥在古驿道中的位置,清代张邦伸在《云栈纪程》中记录了他在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经过绵州的线路,其中专门写到了从滥泥铺下来后,过仙人桥再走七里就进入州城。清道光年间的两江总督陶澍的《蜀赣日记》记录,他入川也是经仙人桥进人绵州城的。
仙人桥静静守望着秀美的富乐山
仙人桥的前世今生
仙人大桥则修建于建国后,上世纪50年代,原502部队铁道兵学校在川陕公路游仙路段汉平阳府君阙北侧607米,横跨芙蓉溪仙沉路处架设简易桥;1963年,朝阳机械厂在学校原址建厂,修建石条墩,3跨钢筋砼桥,长78米,桥面宽6.8米(车行道4米,人行道各1.4米)。
新的大桥修建后,古老的石板桥逐渐被取代,久而久之,已经没了桥的身影,住在芙蓉溪附近的老人们告诉记者,如果遇到冬天枯水期,还可以在河流中看到老桥的石基。仙人大桥将芙蓉溪以北的四川朝阳机器厂、绵阳师专、建材校等20余家单位连成一片,并连通沉抗乡村公路,对游仙区建设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到20世纪70年代末,下游新仙人桥建成通车,老桥逐渐废弃。
要塞仙人桥车水马龙
芙蓉溪上的闸坝桥
时光更迭,历史滚滚向前。如今站在仙人桥上,可看见远处的科学家公园雕塑;走过仙人桥,沿着仙人路往一环路东段方向,右手边就是绵阳科技馆,神话故事和科学技术在这里相遇,成为绵阳科技城传统与现代呼应的又一处风景。
汤毓良在谈到仙人桥的历史中介绍道,芙蓉溪在古代水量充沛,尤其是流经富乐山一带,河面宽阔,水色碧绿,清澈透明;但到了民国期间,河水逐渐减少,加之拓建川陕公路,河床变窄,沿线截流取水,导致冬季断流枯竭,如果遇到枯水期,就会利用仙人桥的闸坝蓄水,保证芙蓉溪里有一定的水量,夏季汛期暴雨时,也会根据具体情况利用闸坝放水,起到抗洪防灾的功能。从古仙人桥到现今的仙人桥,多年来,芙蓉溪上的仙人桥默默地发挥着交通连接的作用,见证着富乐游仙的悉数变化。如今,桥下芙蓉溪水缓缓而过,桥上来往车马行人如织,改变的是岁月磨练下桥的外形,不变的是仙人桥连接沟通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