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是育人的载体,树立课程意识,加强课程建设是新形势下学校育人活动的必然选择。近年来,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第十一中学抓住新课程改革的良好契机,积极推进学科核心素养教育,本着“以用促学、学以致用”的课程价值观,着力构建特色英语课程,着力打造农村特色学校。
开发校本课程 强化课程特色
校本课程是凸显学校办学特色、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有效载体。十一中英语校本课程开发以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三类课程”为方向,初步构建了与地方课程相衔接,具有鲜明特色的三类校本课程体系。
基础型课程以课时预习学案、限时作业为主体内容,选编听力、写作、阅读等方面材料,编辑了四个年级《英语学练测》;拓展型课程以英语经典故事和剧目为载体,通过网络下载、选购光盘等方式,建立了英语视频资料库;研究型课程围绕“外国传统习俗、节日、饮食、风光”等内容开展专题式探究。课程编写小组编印了《饮食文化》《感知美国》《快乐英语》等校本教材。
英语校本课程开发后,学校向学生公布课程开设科目、课程计划,让学生自主选择课程。任课教师对学生参加课程学习的情况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的结果记入学生综合素质报告手册,增进了学生选课、上课的积极性。
改革课堂教学 活化国家课程
课堂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在英语特色课程建设中,十一中以活化国家英语课程为抓手,着力推进以“课前预习”“课中实施”“限时作业”为内容的“学本”课堂教学改革,努力打造高效英语课堂。
学校制定了《课前预习制度》《英语课堂改进方案》《限时作业实施制度》等,明确了“学本”教学操作规程。教研组以“调研课”“互观课”“评估课”活动为载体,积极开展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形成了“个性质疑(展示交流)—小组梳疑(精讲点拨)—互动探疑(巩固训练)—个性释疑(拓展提升)”四步教学流程。每学期学校都要组织英语常规教学材料展示活动,吸引了大批师生参观学习,激发了学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进取心。在保证课堂教学的同时,英语教师充分利用学校教育教学资源,组织学生到微机室上听力课,到图书室、阅览室上阅读课,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听、读能力,英语课堂更加多姿多彩,趣味无穷。
在抓好常规课堂教学教研的同时,英语教研组积极开展课题实验研究,主持研究的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英语社团活动对促进学生英语基础性学力发展的研究》已顺利结题,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开展课外活动 优化实践课程
课外实践活动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十一中把英语课外活动“课程化”,活动组织系统、规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语言环境,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每周四下午课外活动,学校组织英语角交流。在“三省亭”里、“求知园”内,时而人声鼎沸,时而欢歌笑语,学生三个一群、五个一伙,用流利的英语进行对话。
每学期,学校都会举行英语作文、英语歌曲、英语演讲、英语书法、英语书签制作、英语短信、英语手抄报制作等比赛活动。富有个性的比赛,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英语演练和展示的舞台,做到了以赛促学。
家校互动是学校走出的一条英语教育的新路子。每周安排学生在家10分钟“我和爸爸妈妈说英语”活动,使家长成为学生学习英语的帮手和伙伴。
学校的课间活动富有浓厚的英语色彩。在上午、下午两个大课间,体育活动后,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英语趣味活动时间,学生在欢声笑语中,相互学习和交流,共同感受成功的快乐。
组建英语社团 搭建课程平台
社团组织可以凝聚学生,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十一中在英语特色课程建设中,充分发挥英语社团的职能作用,组建了“扬帆”英语文学社、“星光”英语广播站和“快乐天空”英语剧社3个英语社团。社团有组织、有章程、有学期活动计划,各项活动的开展有条不紊。
“扬帆”英语文学社现有社员近300人,下设编辑部、宣传部、活动部3个部门。编辑《扬帆》英语期刊,每学期一期,现已出版21期。社团成员在英语教师的指导下,采编稿件,组织活动,开启了学生英语创新思维,激发了学生英语创作热情。
“星光”英语广播站播音小组每周四下午大课间进行播音,用英语播报校园新闻、小故事、谚语、日常会话等。广播站的小记者们每周整理学生投稿,积极开展校内校外采访活动,既锻炼了能力,又提高了英语水平。
“快乐天空”英语剧社本着“展示自我,发挥才艺”的建社宗旨,用英语演绎戏剧,展示学生英语素养,现有社员66人。每周二、四下午,剧社成员排演英语小剧目、英语小品等。每学期,剧社都会组织一场“快乐英语剧场”演出英语短剧。
历经数年实践探索,十一中英语特色课程建设,初步实现了国家课程校本化,促进了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学校特色课程创建经验《立足课程建设,创办农村特色学校》在《教学与管理》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