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三口、患者家属、老患者……友谊医院通州院区开诊招募志愿者,通州居民自己找上门来当,3个多月无私奉献服务超过100小时。
在医院静谧的白色中,不时融入橘黄色暖流,交织出专业与温暖的美丽华章。来自城区身穿白衣的医护人员和身着橘黄色马甲的通州志愿者,共同在开诊近4个月里奏响最美和谐音符。
如今,双方的良好合作使得医院运行顺畅高效,他们的故事也感动着每一名医护人员。
大部分志愿者是居民主动找上门来的
“我们医院的志愿者都特别认真负责,他们无私奉献的表现特别棒。”黄辛在北京友谊医院工作20多年,曾是急诊科、老年病房护士长,现在门诊部专职负责志愿者工作,她提起通州院区的志愿者们,不但为他们点赞,更被他们的志愿精神深深感动。
2018年12月底试开诊前,黄辛提前一个月就开始了筹备志愿者工作。定制度、服装、宣传海报,请教前辈学经验、跑社区招募……“每天不着家的忙和累都没什么,我心底最担心的是招不到志愿者。”黄辛从没来过通州,这次对她来说是个大考验。
不熟悉的通州地区新环境、没有熟人的实际问题,找的是不能给予报酬的一群人,黄辛手里有的只是“友谊医院”这块招牌。
功夫不负有心人。8天的时间,黄辛招募到了第一名志愿者;12天后,志愿者增加到4名……一个月后的试开诊前达20多名。近3个月后,已有70多名固定志愿者。
“我亲身体会到,通州居民们都特别热心。我们的志愿者大部分是看到医院开诊,自己找来要求当志愿者的,这让我们很感动!”黄辛激动地说,很多志愿者在医院试开诊前,就已经开始投入到工作中了。
一个人3个月服务超百小时感动医护人员
通州这些志愿者作为周围居民,也可能是医院未来的服务对象。在试开诊前的压力测试中,来自他们的宝贵意见为友谊医院通州院区顺利试开诊提供了保障。
“我们友谊医院有着浓厚的历史和文化积淀,通州院区是落实非首都功能疏解的第一家三甲综合医院,周边居民们能无私地伸出温暖之手,我是发自肺腑地感谢。”友谊医院门诊部主任胡路在第一次志愿者集中培训会上,进门的第一件事就是对通州志愿者深深地一鞠躬。
有的志愿者上岗3个多月,服务时间已超过100小时。“这都是没有报酬的志愿服务,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也深深地鞭策着我们要好好工作,为居民们提供更好的服务。”胡路说。
开诊3个多月中,涌现出了一家三口志愿者、患者家属志愿者、最小志愿者、高管志愿者、老患者志愿者……来自通州志愿者们的故事感动着友谊医院通州院区的每一名医护人员。
良性循环让医院运行顺畅高效
如今,友谊医院通州院区的医护人员们用专业技能服务广大居民,而居民们也用自己的志愿服务表达着通州人对惠民政策的支持与感谢。这种良性循环,让友谊医院通州院区在全社会的支持下,运行得越来越顺畅、高效。
通州志愿者被友谊医院医护人员频频点赞、给予高度评价,友谊医院通州院区的医疗水平也被来自通州普通居民的志愿者们一致认可。
通过志愿服务,有的人实现了自我认可、有的人成为医院发展建言中的一分子、有的人还改变了生活态度……“友谊医院通州院区没开诊前我们盼着,开诊后看着大夫们一早6点多就要往通州赶,每天为居民服务,感到很温暖。我们也从心里希望这所新的医院越来越好,带给通州百姓更多的健康。”身穿橘黄色志愿者马甲的通州志愿者们带着朴素的感谢与愿望,在志愿服务中实现着自身价值。
老患者快乐服务每周15个小时
搬到通州刚1年多的范宝娥今年59岁,家住潞苑北里小区,是名老志愿者。每天晚高峰,她都会在6号线的北关站从事志愿服务。
听说友谊医院通州院区招志愿者后,她第二天就找到医院,报名当了志愿者。“我有一些‘友谊情节’。20多年前,友谊医院耳鼻喉科的刘主任给我做了声带小结手术,医生们的精湛医术和高尚医德给我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作为曾经的患者,我非常愿意为医院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范宝娥说。
此后,每天上午她都会到医院志愿服务3个小时,下午没事的情况下也会再来医院服务2个小时,一周保持15个小时的志愿服务时间。“我觉得这份工作很快乐。”她说。
作为“老志愿者”,她的经验就是学会观察患者。一次在神内门诊,她发现一位30出头的小伙子候诊时脸色苍白、脸上都是冷汗,表情非常难受。她急忙上前询问,小伙子说:“头晕、恶心,平时有高血压。”于是,她急忙带小伙子前往急诊就医。
“平时,医院经常给我们做培训,让我们的志愿服务能更专业、全面,所以看到患者的情况比较急,在门诊排队怕耽误病情,就赶紧带到了急诊。”范宝娥说,志愿者比患者更了解就医流程,而且大家责任心都特别强,能为患者提供更好帮助。
私企高管提供好点子帮助管理
住在丽景家园的沙家平是第一批4人志愿者中的一名,目前他成了志愿者团队中总在最需要时出现的人,也最愿意为医院管理提供“金点子”。
沙家平有着多年私企管理工作经历,退休后抽空加入了志愿服务团队做一点力所能及的工作。当他发现门诊部在每次排班时都会比较吃力,就帮忙制定了一套排班时段表,将志愿者工作时间分段,方便志愿者选择时段,也方便门诊部统计安排。
在志愿服务中,他发现从北三县到友谊医院通州院区就诊的患者越来越多,可这些人没有北京社保卡,需要在医院自助机建卡。他提出合理化建议,希望增加建卡机,给患者提供更大方便。对于挂号机他也提出了保持合理间距、保护患者隐私,确保账户安全。
近日,沙家平又向医院提交了一份千余字的《实施20—30义诊计划的参考建议》,从健康档案、义诊安排、发展重点范围等各方面提出了自己想法。“作为通州居民,我愿意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跟医院分享,希望对他们有所帮助。”沙家平说。
志愿精神改变生活态度一家三口都来服务
刘振兴家住东潞苑,是一名公交公司摆车工。每天下午5点到晚上12点半,需要提前安排好站里近百辆车的出车次序,保证第二天市民们正常出行需求,可以说是公交公司的“排位员”。
连他自己也没想到,在友谊医院通州院区试开诊2个月后,在妻子的带领下,他成为了一名志愿者。“一开始,他们夫妻俩一起来,刘振兴一直不说话,对此我心里还打鼓,志愿服务需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他当时的表现让我有点担心。”起初,黄辛接触刘振兴时心存疑虑。
如今,在碰到刘振兴时,他竟笑着说:“志愿服务对我的生活态度改变太大了。”
原来,刘振兴不爱说话,对于社会上一些事也不愿意管、不愿意问,觉得没用。当妻子在同事带领下体验了一天志愿服务,回来跟他说了一天感受,希望他也加入志愿者行列时,他抱着陪老婆一起来的态度加入进来。
可以说,进入团队、走上岗位、穿上橘黄马甲,是志愿服务的精神改变了他的生活态度。
“能帮助陌生人解决困难,获得认可,这种感受太好了。”刘振兴说。
一次一位70多岁老太太拿着好多检查单据,在挂号机前找医保卡缴费,结果单据掉了一地。他跑过来帮忙捡,对方没看清他,“啪”一下就打了他的手。他拉着橘黄马甲说:“您看,我是志愿者,帮您捡一下单据。”听完,这位老太太立刻向他道了歉。这份从防备到信任的转变,刘振兴觉得是对他志愿者身份的最大认可。
志愿服务带来的社会认可,让他的生活态度更加积极向上。现在,在公交车上搀扶老人、到超市帮老人拿菜,这些小事看在眼里,他都会伸把手。
特别是刘振兴用他的改变也带动19岁的儿子投入到志愿服务中。
去年儿子大一寒假,刘振兴想带他来医院志愿服务。“我为什么要做志愿者呀?放假了,应该是休息时间,上上网、打打游戏、玩玩篮球……”刚开始跟儿子沟通这件事儿时,儿子带有抵触情绪。
面对这种情况,刘振兴夫妇“骗”儿子说是去友谊医院通州院区做个检查,让他陪着一块儿去。到了医院后,他们都穿上了黄马甲,积极主动帮助患者解决问题。儿子看到父母的志愿者工作,越来越觉得有意思,于是也像模像样地穿上黄马甲,学着爸爸妈妈的样子当起了一名志愿者。
在志愿服务中,医院发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通州院区“守护天使”志愿者服务手册》,他随时放在身上,回家也掏出来看,很快就将医院概况、各科室就诊流程等内容牢记在心。
然而也遇到了挫折。一次一名年轻小伙子要打印CT影像资料,他主动询问要不要帮忙,对方非常不客气地回答:我会。他觉得挺受打击。
回家后,儿子和刘振兴说了这事。刘振兴开导儿子说:“志愿服务是为所有人提供服务,不会的帮忙、会的拒绝都很正常。人什么时候都要有好心态,不要在乎别人态度,只要对自己做的事问心无愧就行。”
一个寒假的志愿服务,让儿子获益匪浅。返校前,还预定了暑假继续志愿服务。
刘振兴夫妇在同事带领下,走进友谊医院通州院区志愿者队伍。他们的行动也同样影响了身边人,现在有20多位同事加入进来,公交服务志愿团队成为医院志愿者最多的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