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淮安:各类农业经营主体齐心助力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江苏学习平台2019-10-21
订阅
作者:张小燕 史志荣 孙佩

金秋时节,稻谷飘香。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三树镇惠丰农机合作社的千亩优质稻熟了,金黄饱满的稻穗压得稻秆都弯了,合作社理事长张久成望着滚滚稻浪,感叹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张久成告诉记者,合作社注册的“淮珠”牌大米畅销江浙沪,年销售30多万斤,还荣获了“江苏好大米”银奖。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驰骋在希望田野上成为新时代农民的奋斗梦想。在淮安,乡村振兴战略开局良好,坚守农村的“老农民”、返乡“双创”的新农民、社会化服务的合作社和大户、资本下乡的农业“大龙头”,这些农业经营主体日益成为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成为新时代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追梦人”。

米菜肉蛋奶,样样离不开“老农民”

记者日前见到王国富时,他正在建300亩的红椒新大棚,育“秋延后”的辣椒苗,连片日光能大棚内的红椒苗郁郁葱葱、长势喜人。“土秀才”王国富是清江浦区远近闻名的红椒种植达人,16年来他坚持带领周边农民种植红椒,亩均效益过万元。“土地租金从过去的每年每亩400元,涨到了现在的每年每亩1200元,去年差点把棚都拆了。”正在查看苗情的王国富笑着告诉记者:“但想到千家万户离不开蔬菜,我坚持了下来,谁知今年初红椒每斤涨到了12块多,这更坚定了我把红椒种下去的信心。”

盱眙县黄花塘镇卢勇流转土地650亩,今年夏季,他每天天不亮就下塘收笼捕虾。“早晨各路老板到地头来收购,龙虾供不应求,捕多少卖多少。”他告诉记者,去年收入百万元,今年预计比去年高出20%。

人勤地不懒,农业好回报。以“国富”牌为代表的淮安红椒成为全市第一个“地理标志农产品”,种植规模达10万亩,带动农户2万余户。盱眙今年有4000余户进行虾稻共生种养,涌现盱马路沿线、洪泽湖环湖大道沿线等一大批万亩、千亩、百亩以上的虾稻共生种养基地。淮安全市虾稻综合种养面积70多万亩,出产大量优质的“稻田虾”和“虾塘米”。

米菜肉蛋奶,样样离不开辛勤劳作的“老农民”,他们坚守土地,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又不断汲取新理念、运用新技术,使土地产出更多更丰富。也正是得益于他们的坚守与付出,淮安粮食在保障自给的基础上,每年调出50亿斤,“米袋子”殷实充足。同时,蔬菜面积保持在140多万亩,生猪年出栏280多万头,水产年产26.1万吨,禽蛋年产8.67万吨,存栏奶牛6208头,市民的“菜篮子”充盈丰富。

收入连年增,处处离不开“新主体”

涟水县的郑标,在南方花卉市场摸爬滚打20多年后,于2014年返乡创业,种植高附加值鲜花和蔬菜近千亩,领办江海鲜花合作社,成为一名“新农人”。

他将鲜切花的亩均效益做到了5万元以上,常年带动当地近300名农民就业,增收500余万元。鲜花与秋葵轮作,亩产效益更高。今年8月,记者在涟水县红窑镇现代农业产业园看到,一筐筐新鲜碧绿的秋葵正装车准备运往南京江宁农产品批发市场。63岁的村民朱涟香正在进行秋葵分类分级装筐,她告诉记者,家里12亩地已流转,每年能拿土地租金近2万元,老夫妻俩又都在产业园务工,合起来月工资过万元。“这个月采摘秋葵,多劳多得我拿了5890元!” 她满脸的高兴。

据统计,淮安市农民可支配收入近3年来实现“三连增”,至2018年底达到17058元,这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大力发展密不可分。农民有了稳定的土地租金收入保底,并成为产业工人获取工资。依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淮安市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提高良种覆盖率,推广测土配方施肥,落实病虫害统防统治,粮食产量保持在亩产460公斤的高位。

淮安市创翔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有限公司是一家专门从事植保无人机经营和农业植保飞防的企业,先后组建了15个飞防植保作业团队,为大户、合作社承担农药喷洒服务。“一台无人机每小时能喷洒农药150亩,与传统人工喷洒相比,效率提高了30-50倍。”公司总经理吴彦军说,去年公司完成统防统治飞防作业150万亩次,今年预计完成统防统治250万亩次。

据悉,近年来淮安市争取国家和省资金超亿元,结合农民创业、就业、产业、技术、技能需求,有针对性地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力度,培育度达到38.9%;现有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和种养结合型市级以上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787个、示范家庭农场422家。

对接进市场,步步离不开“大龙头”

淮安渔姑娘食品科技开发公司从事洪泽湖农特产品加工与销售,公司于2018年底入驻洪泽电子商务产业园,今年4月实现投产。“公司与农户签订合作协议收购农产品,经过加工、灭菌、包装等程序,将洪泽湖农特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公司注册了‘渔姑娘’品牌,并申请了两个专利,产品供不应求。”总经理韩文静说。

在洪泽电子商务产业园,一批像渔姑娘食品这样的市、县级农业龙头企业发展迅猛。园区打造了1.2万平方米的农产品集散中心,已入驻农字头企业35家,依靠便利的电子商务条件,畅销洪泽湖大闸蟹、洪泽大米、小螺蛳、小龙虾、小鱼锅贴等“两大三小”地域性农特产品,预计今年园区农产品交易额达1.5亿元。

实施乡村振兴,必须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使其更多分享现代农业发展成果,淮安市通过项目招引,一批实力强、有市场、前景好的农业“大龙头”如紫山、双汇、温氏、满江红等落地淮安,“大龙头”上联市场、下联农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使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经过多年的大力扶持培育,截至去年底,淮安全市共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68家,其中省级以上61家、销售过亿元的154家。全市农业龙头企业与小农户合作共建各类基地面积345万亩,带动农户达92万户,户均增收3000元,推动小农户由“卖原料”转向“卖产品”,获取产业链增值收益。

除了依靠龙头企业的生产加工和市场优势,还要借助龙头企业打造品牌,实现农产品价值与利益最大化。“盱眙龙虾”品牌价值180多亿元,旗下的红胖胖、於氏、满江红等龙头品牌产品,网上热销全年力度不减,引领淮安全市近20万人从事龙虾产销,已形成百亿级产业规模,造就了630多个身价过百万、千万的虾农。随着淮安全品类、整市域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淮味千年”知名度、影响力不断扩大,更多的小农户依托“大龙头”,将从中获得更大份额的品牌溢价收益。

来源:淮安日报
作者单位:淮安报业传媒集团
责任编辑:李昱 王焕 唐韵
江苏学习平台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