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当越来越多的物质帮扶资源涌向农村时,很多公益人士一直在思考,除了送去文具、书本、助学金,我们还能为农村孩子做些什么?
高政军老师辅导孩子们进行朗诵训练
在江苏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兴小学,一次“用声音追梦”的全新公益实践,正在悄然改变30个孩子的生活。
9月5日下午3点,四年级学生董宇露来到“装载梦想,阅享未来”公益课堂,开始预习今天要朗诵的文章——《读中国》。这间公益课堂由徐工铲运机械事业部于2019年5月发起成立,每周三开设“朗诵课”,邀请徐州市朗诵艺术协会的专家授课,带孩子们感受声音的魅力。
“来,孩子们,我们先让嘴巴‘热个身’,大声念‘啊’。”讲台上,朗诵艺术协会的高政军老师正在带大家做气息练习。经过4个月学习,董宇露和高老师已经非常熟悉了,每一次上完课,她都感觉自己的声音“更好听了”。
朗诵指导开始了。仅仅是一开始的“在东方”3个字,高老师就反复指导了七八次。“孩子们,咱们中国是东方古国,当我们介绍自己的祖国时,是不是一开始需要保持一丝神秘的气息呢?这短短3个字,要起到引人入胜的作用……”
逐字逐句地解释,逐行逐段地深入……渐渐地,原本枯寂沉默的黑白文字,在董宇露的眼中开始变得鲜活和跳跃起来。透过一行行文字,她仿佛看到了一幅华夏文明的壮美画卷,再次朗诵时,她能感受到,自己的声音中自然流淌出了那份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朗读是一种情感的输出,是将文字转变成语言的创造性艺术。”高政军说,“我希望我们带给孩子的,不仅仅是朗诵技术的提高,更是审美品味的提高,自我价值的提升。”
“以前参加朗诵比赛,我心里特别没底,总是很紧张。现在,我感觉很自信,前几天老师让我做小主持人,我一点都不怯场了。”董宇露自豪地说。
语文老师黄彦发现,参加朗诵课的30个孩子,无论在学习还是生活中,都更有自信心了。五年级一班的涵涵过去很少举手回答问题,普通话变标准后,她越来越积极地参与课堂互动,各科成绩也不断提高。一些孩子还主动做起“小老师”,帮助班上的其他同学提高朗诵水平。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用看不见的力量,为孩子们带来看得见的改变,这正是徐工集团实施此次公益创新活动希望达到的目的。
“我们将把新兴小学的实践成果和经验在更多地区、更多学校推广开来,让农村孩子的人生拥有更多丰富的色彩。”徐工铲运机械事业部党委副书记王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