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三国文化无疑是历史上浓墨重彩一笔。绵阳梓潼县位于四川省西北部,因其“地联秦关,路当蜀扼”,自古就是西蜀北部地区的关戎重镇,号称“益州矜领”,是“扼控三巴”的“蜀北锁钥”。三国蜀汉于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在梓潼设置梓潼郡。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魏延等在梓潼留下不少遗迹。如今,这些遗迹供游客览其迹,忆其史,感其事,悦其目,动其情而壮其志。
梓潼县博物馆
演武铺、阳沔戍,县城之北26公里。《县志》记载:“相传蜀汉军师丞相诸葛亮曾于此驻军演武,故尔以此为名。汉献帝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设梓潼郡时,又于此设阳沔戍,成为关戍重地,驻有郡兵,拱卫郡城。”蜀汉后主建兴五年(公元227年)春,军师丞相诸葛亮率军北伐,驻军于阳沔戍,并操演“七星阵法”,分兵于七座小山,“白日树旗,黑夜明灯”演练攻防战法。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率军六出祁山,用此战法大破司马懿军于五丈原。
演武镇演武寨
卧龙山诸葛寨,县城之西15公里。《舆地纪胜》记载:“葛山,在梓潼县西二十五里,旧经云,昔诸葛北征,尝营此山,因名。内有景福院,石碑云,梁大同元年(公元535年)置寺。又有石龛,云,贞观年造。”《蜀中名胜记》载:“志云,梓潼西南二十里葛山,又名卧龙。相传武候伐魏,驻兵于此,见虎豹蛇虫势恶,自卧草中,兽皆俯伏。有古碑,在此山之景福院。”清嘉庆版《四川通志》载:“武候庙在县西北三十里葛山上,八卦井尚存。”后人将相传为诸葛亮所掘专供军马饮水的水池,称之为“饮马池”,并在山顶部建了石寨,称“诸葛寨”,以抵御匪兵。又传,诸葛亮之养子诸葛乔随军伐魏时,因押运军粮失职,被亮贬为庶民,居于卧龙山西山脚下,病故后葬于当地,近人建有“汉附马都尉诸葛乔墓”。
卧龙镇卧龙山诸葛寨
坡去平来送险亭,县城北3公里。《寰宇记》记载,古蜀道自陕西益门关入蜀,越秦岭七盘关,历经崎岖羊肠,至七曲山尽处,险峻亦尽矣。蜀汉于此置“坡去平来”石坊,以志标示,明代又建“送险亭”,表示自陕入蜀,“难于上青天”的蜀中险道已经走完。于“送险亭”远眺西北,可见苍蟒高悬的尤门、剑山群峰,而近观东南,则又是野旷遥开的梓潼平坝和潼川浅丘。一险一夷顿现眼前的自然景观,颇赋人以联想。清乾隆年间的梓潼举人刘冕有诗描绘此处之景,诗云“循行踯躅到七曲,豁然开朗山如束。陂去平来碣高悬,抬头四望成远瞩。”古人曾于《送险亭》的亭柱上刻有一幅颇富哲理的对联,其联语云:历尽艰险才搏得脚跟站稳;前途坦夷岂能够掉以轻心。
七曲山送险亭
七曲山送险亭
翠云廊,张飞沿途植柏表道栽植的“张飞柏”。北起剑阁,南至梓潼,东达阆中,有古驿道相连,驿道两侧,古柏参天,林带如海,自古就被称作为“三百里长程十万树”的“蜀道奇观”。
翠云廊张飞柏
翠云廊张飞柏
翠云廊张飞柏
李严故居,县南2公里。李严字方正又名平,南阳(今河南南阳市)人。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刘备病重,在白帝城托孤时,将诸葛亮和李严召入帐内,赐封李严为尚书令,统内外军事,职务仅次于诸葛亮,并以辅佐后主的大事相委托。《梓潼县志》记载:唐懿宗咸通八年(867年),大将军吴行鲁讨南蛮过梓潼,至李严故居,见残碑有卿相名,遂祷告曰:“荡除蛮寇,当酬报。”果然大捷。乾符三年(876年),吴行鲁返京过梓潼,即捐资于李严故居建庙祀之。
梓潼南连成都武侯祠,紧靠绵阳富乐山三国城,北接剑门关、汉德城、葭萌关,东依阆中恒侯庙、南充万卷楼。如今,梓潼成为三国蜀汉寻踪黄金热线的必经要道,游客可以实地感受蜀汉与曹魏相争于蜀道古战场的风烟,缅怀三国群雄,追踪民族心灵的演变。
马鸣镇刘备饮马的御马岗
张飞路过瓦口关
三泉乡魏延祠
翠云廊古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