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龙灯不能用太嫩的竹子,太嫩了水分高,容易发霉生虫。也不能太老,老的竹子太脆……”说这话的是史克滨,江西省南昌市青云谱区城南村人。城南村是一个有着近八百年舞龙历史的文化村落。每年春节,这里的人就会集资购买龙灯,举行盛大的舞龙活动。
9月11日,记者来到位于城南村的南昌城南龙灯实业有限公司,看到工人们正在赶制龙灯,有的在贴鳞片,有的在编制龙灯框架。而在公司二楼,已经成型的龙灯正在等待来自世界各地的客户挑选……
“我们要在国庆期间举办城南村农民运动会,运动会上有舞龙比赛。”身为公司董事长的史克滨一边巡视着生产状况,一边告诉记者。
每逢喜庆佳节,祖国天南海北,长龙欢腾飞舞。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也是一种文化传承。“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还有政府和社会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重视,我们的城南龙灯不仅舞出了国门,更是成为了一种传统文化传承的符号。”史克滨说,城南龙灯舞向世界是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一个缩影。
史克滨出生于龙灯世家。改革开放初期,史克滨的父亲史有青就在家里制作龙灯。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让拥有一双巧手的史有青制作的龙灯供不应求,也让史克滨看到了龙灯的魅力。
2000年左右,史克滨接手了父亲的龙灯手艺。此时,互联网逐渐兴起,年轻的史克滨抱着让中国龙舞向世界的梦想,在网上开起了售卖龙灯的网店。接踵而至的订单,让他看到了龙灯传承的希望。
“龙灯体积大,运费高,为此我们绞尽脑汁,彻底改变了中国传统龙灯的骨架。”史克滨说道,“拿龙身部分来说,我们最早一条龙运到国外,运费就要8000元。后来我们制成了可伸缩的龙身,体积小了很多,运到目的地后,装上竹竿,和传统工艺制作的龙架是一样的。”史克滨说,这种技术改良节省了运费,只要800元就可以运到国外。
2005年,城南龙灯成为江西省级“非遗”项目。“以前我们只是一个工艺品作坊,现在成了一个文化产品,肩负了更多的社会责任,我们有义务将龙灯推广到全世界。我们的姿态要更高,眼光要更长远。”
现在,史克滨将龙灯传统文化推广到全世界,让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赢得了世界的喜爱。史克滨不仅完成了自己的心愿,更因其杰出的贡献被列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城南龙灯代表性传承人,成为了真正的“龙的传人”。
(稿件原载于2019年9月13日《南昌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