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和宾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张晓峰 摄
金秋时节,五谷飘香。记者走在广阔的田野,金黄的稻穗、火红的山楂、紫色的葡萄……各色果实相互映衬,构成一幅幅美丽的乡村画卷。
丰收的喜悦洋溢在农家小院、田间地头。村民将收获来的谷子、红辣椒、生姜、萝卜、玉米、南瓜等五彩缤纷的农作物,晾晒在依山而建的民居房前屋后,奏响了一曲丰收之歌。
连日来,记者走访了石家庄市多位农民朋友,他们中有种粮大户,有家庭农场主,有合作社领头人,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丰收故事,每个故事里面都透着满满的幸福感与获得感。
金黄谷穗映丰收
刘和宾(藁城区绿之宝家庭农场)
近几日,藁城区刘和宾的绿之宝家庭农场里分外热闹。门口大小车辆来来往往,车上装满了刚收获的青贮玉米,刘和宾一家人进进出出地忙碌着。“青贮玉米马上收完了,我那80多亩的谷子也要开始收割了。”
跟随着刘和宾的脚步,我们来到了一片谷子地里,联合收割机欢快地穿梭往返,到地头后,金灿灿的谷穗变成黄澄澄的谷粒倾泻而出,直接“流”进干净的拖拉机斗内,不一会儿就装满一斗,一旁刘和宾的脸上早已乐开了花。
谷子收获后,待晾晒完成,就碾成小米。“去年谷子碾的小米很快就卖完了。”刘和宾说,因为小米好吃,今年早早就有人预订,根本不愁卖。“今年种了80亩谷子,去年每亩地收了600多斤,今年每亩地绝对不低于650斤。”望着收获的金黄金黄的谷子,丰收的喜悦涌上了刘和宾的心头。
秋风拂过,高低交错的玉米叶子下面隐隐约约是一串串绿色的豆荚。在刘和宾的家庭农场,除了青贮玉米和谷子,还有200亩大豆正等待收获,他告诉记者:“政府这两年为了帮俺们增收,推荐把玉米改成大豆,还专门请了省市里的专家来给俺们指导,有什么问题专家都能马上解决,还给俺们种子补贴,算下来每亩大豆能比玉米多收100多元!”
记者了解到,可观的收益促使众多农户开始选择种植大豆、谷子等杂粮作物,传统秋粮种植面积不断压减,杂粮种植面积逐步增加,实现了秋粮作物布局的调整优化。“这200亩大豆等到10月中旬就开始收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咱老百姓高兴着呢。”说起今年的收获,刘和宾脸上的笑容藏都藏不住:“如今一块地里既收玉米又收大豆,但是管理上又不用多费劲,每亩地能比以前多收400多元。”
刘和宾是藁城区南孟镇韩家洼村村民,2012年9月,他怀着返乡创业的梦想,带上多年的积蓄回到家乡,创办了藁城绿之宝家庭农场,流转了该村500亩土地种植小麦,开始了职业农民生涯。
经过不懈的努力,刘和宾从一个对农活一窍不通的门外汉,变成懂技术能管理的行家里手,农场终于扭亏为盈。同时,他的“订单农业”经营模式,不仅效益高,还能避免市场价格大幅波动带来的负面效应。
刘和宾的农场效益好了,就想着带动乡亲共同致富。2016年,在当地农业部门的推动下,刘和宾联合当地10个种粮大户率先在全区自发组织成立了藁城区青农汇优质麦种植专业合作社联合社,通过与种子公司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签订制种订单的形式,致力将藁城打造成覆盖周边县市的粮食制种基地,让更多的农民参与到订单农业中来。
“相信有党的好政策,今后我们家的日子还会越来越红火!”一家人异口同声,丰收的喜悦洋溢在刘和宾一家人的脸上。
晋州市西贾庄村2800亩山楂喜迎丰收。 贾再兴 摄
火红山楂迎丰收
王文学 、王小辈(晋州市富林山楂合作社)
这几天,晋州市西家庄村的山楂地里,一串串红艳艳的山楂迎风摇曳,在绿叶的映衬下格外鲜艳,空气中弥漫着丰收的喜悦。
“今年山楂的产量也是大丰收,但价格比去年略低些,去年是30多年来山楂价格最贵的一年,一亩地能收入10000多元。不过今年也不错,每亩地也有6000多元的收入。我家一共种了4亩山楂树,保守估计能挣20000多元。”在西贾庄村一片山楂园里,正在摘山楂的果农王文学笑着说,现在摘的这个叫“大棉球”,是山楂的早熟品种,吃起来口感绵软,又沙又甜。园子里还有“大金星”“大五棱”“歪脖红”等山楂品种,可持续采摘到来年三月份。
在西贾庄村另一处山楂园内,记者看到果农王小辈正忙着把刚从树上摘下的红彤彤的山楂统一放到电动三轮车上。“这几天村里的大喇叭广播了,可以把山楂送到村里的收购点,散果在每斤1.5元左右。”王小辈说,这可比种玉米、小麦强多了,尤其是近些年来,村里时不时给大家请来果树专家指导种植技术,山楂的产量、品质也都上来了,价格自然也低不了。
“一到山楂成熟的季节,我们村里的大街上总是车水马龙,来来往往的全是收购山楂的大车。”西贾庄村党支部书记王新利告诉记者,由于种植面积大、时间长,以西贾庄村为中心的周边区域已经形成了大型的山楂交易市场,来自北京、山东、山西的客商云集到这里,现场熙熙攘攘,一片繁忙。
说起西贾庄村种植山楂的历史,王新利打开了话匣子,早在1986年村里有个别农户从山东引进了山楂种植,后来由于收益比大田作物高,管理省事,不用套袋,病虫害也少,所以家家户户都迅速种上了山楂树。目前西贾庄村山楂种植面积达2800亩,为村里带来收益5000多万元,有“山楂第一村”的美誉。近年来,西贾庄村还带动了周边小沙庄、杨家营、南赵庄等十多个村种植山楂上万亩。
该村在2009年成立了晋州市富林山楂合作社,近年来,西贾庄村及周边村庄还借助山楂种植,发展起“山楂之恋爱情小镇”,以及临街的“农家小院”,营造出“四月赏花、十月摘果”的休闲农家游,搞起了“赏花游”“采摘游”,吸引了石家庄周边大量的游客前来赏花、采摘,让“山楂村”成为了富裕村。
“山楂不像梨果、苹果容易储藏,对冷藏的要求更为严格,因此我们把山楂加工成山楂片、山楂罐头,这样储藏期更长,附加值也更高。”王新利介绍说,今年村里还要引进山楂加工的新设备,在做好山楂深加工,延长山楂产业链上下功夫,以提高农户的收入。
李志辉收获梨果。 朱涛 摄
香甜梨果乐丰收
李志辉(赵县李志辉梨果种植专业合作社)
9月20日,赵县李志辉梨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千亩梨园迎来了一年中最美的收获季节,黄澄澄的雪花梨挂满枝头,游客纷纷在梨园内体验采摘乐趣,品尝香甜可口的梨果,与果农们一起分享丰收的喜悦。
“园里准备了大锅菜,大家采摘完了可以免费吃啊。”合作社负责人李志辉招呼采摘的游客说,咱们的蔬菜都是在梨树下种植的有机菜,安全、好吃。
据了解,自9月5日起,赵县各个梨园相继进入采摘季。李志辉梨果种植专业合作社位于赵县谢庄乡,一开园就吸引了数百名游客前来采摘、游玩。“咱的梨都是按个卖,10元1个,大家喜欢吃。”李志辉说,合作社近年来不断更新种植理念,改良梨果品质,发展现代农业,已经逐渐形成了“踏青赏花+采摘休闲+田间劳作”的农事体验新业态,带动了周边疙瘩头村、常信一村、常信二村、姚家庄等十余个村庄农户增收。
“咱们的梨之所以能按个儿卖,也是因为咱们的梨品质确实好。”李志辉说,为了种出又甜又有营养的梨果,梨园内几乎不用化肥、农药,全部采用蚯蚓有机肥,日光灯物理杀虫,人工翻耕、疏果、授粉、揭袋等。其中,蚯蚓肥能防止土地板结,人工授粉能确保果形周正好看,提前揭袋让梨果充分沐浴阳光增加糖分。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品质好的梨果产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2012年,李志辉注册成立了合作社,吸纳周边数千亩果园入社,统一采用绿色种植方式,施农家肥、生物防治病虫害,梨果品质大幅提升,总糖含量提高2.5个百分点,重金属含量及农药残留达到了无公害、绿色A级标准,他的合作社成为北京新发地批发市场在赵县的梨果基地。
梨果有品质,也要有销路。作为北京新发地指定梨果基地,李志辉梨园出产的梨果在北京市场拥有稳定的客户群,价格比普通的梨每箱高20元,行情不好时也不愁卖,让加入他合作社的种植户也一起受益。“我们还要开发梨罐头、梨树下种植的蒲公英茶等产品,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带动周边农户增收。”望着满眼的梨树,李志辉说,未来合作社精品梨园的面积会逐渐扩大,梨果品质也会越来越好。
目前,赵县梨果专业合作社达到197家,带动农户1.2万户,其中有4家新注册了自己的商标,20家有了统一的生产技术标准,8家统一了产品包装。该县通过加快农民合作组织建设,引导梨果生产向集约化、规模化、规范化经营方向发展,构建产业化经营体系,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提高果农组织化水平,提高果农闯市场能力。
陈巧飞收获红薯。 陈乐娟 摄
“网红”蜜薯庆丰收
陈巧飞(元氏县启明农业专业合作社)
近几日,元氏县东杜村,远近闻名的“红薯大王”陈巧飞忙得不亦乐乎。远处,上百亩的红薯种植基地里,十几名妇女正捡拾着地上散落的红薯,面对成箱的红薯堆积成的“小山”,父亲陈建魁眉头紧锁,生怕卖不出去。“您就放心吧,这批红薯已经有买家了,我通过网上联系的,一会儿客户就过来了。”儿子陈巧飞的话让陈建魁彻底放了心。
“丰收啦!”田间地头上,大家欢声雀跃,满地鲜红的“蜜薯”映红了乡亲们的脸,染红了田野……
陈巧飞是元氏县南因镇东杜村的村民,今年30岁出头的他已经是红薯专业能手。陈巧飞告诉记者,从踏出学校大门的那一刻起,他就看中了家乡红薯的发展前景,下定决心要以红薯为事业,为之奋斗。在他的不断创新摸索下,将父亲原来的启明农业合作社打理得井井有条。目前,合作社主要经营红薯脱毒、红薯育苗、红薯种植、红薯储藏、红薯深加工。
“这段时间,我们的红薯在网上销售量节节攀升,给我们的好评也很多。”陈巧飞表示,自己很早就开始种植红薯,在经营的这段时间,整体情况还不错。他拿着一块红薯对记者说:“这种红薯别看小,它确实好吃啊,口感又糯又甜,而且没有丝。”
据了解,除了陈巧飞自己基地的红薯,还有周边县的种红薯大户也将红薯“托付”给他销售。“跟我一起合作的伙伴也都是种植这样的红薯,这样才能在源头上把控质量。”如今借助网络平台,集体的力量更加得以凸显。在实现内部明确分工合作的同时,也进行规模化种植,合作抱团闯市场,再加上网络的助力,很快就受到市场的关注,名气也越来越大。
“网络销售与传统销售不一样,一个差评就会导致销量下降。为了保证产品质量,我们精心挑选品相上佳的红薯,太大、太小、被虫咬的红薯,我们全部舍弃。同时,我们还对红薯外观进行了美化,并贴上了合作社申请的标签。”谈起销售,陈巧飞侃侃而谈,他们修建了地窖和保鲜库,“保证消费者能够吃到新鲜、原汁原味的产品”。
为让小红薯做成大产业,陈巧飞将红薯加工成粉条,口味纯正、口感筋道,成为人们餐桌上的美食。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陈巧飞种植的红薯苗面积扩大到了600亩,年收入近百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农民“白领”。
说不完的丰收故事,道不尽的丰收喜悦。丰收拉动农业发展,丰收带动农民增收,丰收是农民的期盼。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儿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田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和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