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是无锡发展版图中最有活力的地区之一。改革开发以来,江阴人敢闯敢试,赢得了“中国制造业第一县”“华夏A股第一县”等闪亮称号。2017年7月,作为江苏省乃至全国唯一的县级集成改革试点,江阴又踏上了新的“赶考之路”,通过整合数据、统一标准、再造流程,打出了一系列的“组合拳”,使改革从全域出发,最终惠及百姓个体,展现出集成改革后的“江阴速度”。
政务集成 让办事更“爽”、经济更“活”
江阴的集成改革率先是从政务改革领域切入的。在徐霞客镇政务服务中心,梅哲奎正在办理营业执照变更,他说,自己在很多地方做过生意,但这里政务服务的效率让自己吃惊。“早上递交了材料,下午我们就拿到证了,就是这么快!”
在这里,江阴市级下放的所有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被集成进了12个综合窗口,并全部标准化、数字化地进行公示。每个窗口人员都能熟练办理承接所有事项,真正实现了一窗通办。
这样的高效率也同样体现在江阴市级层面。在江阴市建设工程施工图审查中心,记者遇到了一位前来办理工程前期开工手续的房地产公司工作人员。“原来前后大概要两个月,现在半个月就搞定了。”
原先施工图的审核需要分别跑规划、建设、人防、消防、气象等多个部门,而现在在江阴,只需要在工程施工图审查中心一个部门就能搞定,高效的背后,离不开对政府职能的集成和整合。
针对快速审批,江阴有个“2440”标准,即指“企业注册开业2日以内、不动产权证4日以内、施工许可40日以内办结。而事实上,其中一些事项,如企业注册开业和施工许可审批的效率已经超越了这个标准。江阴市行政审批局局长仇丰介绍,江阴集成改革以来,市场主体的活力充分迸发,2018年9月,全江阴市场主体的总量突破了17万,之后每半年都会有1万户的净量增加。
从“群众跑”到“政府跑”“数据跑”,从基层治理到快速审批再到安全监管,江阴用“集成改革”编织了一张覆盖城乡的公共服务网络,通过对政务资源进行深度整合集成,让群众和企业办起事来更便捷更高效。无论是各镇街道的“一窗通办”,还是条线部门的联审联办,江阴政务服务体系正在日益显现出新的活力。
网格治理 探路基层治理现代化
汛期来临前,在徐霞客镇管理服务中心,镇综合执法局工作人员连线前方的基层网格员,对璜塘村的一段驳岸进行整修回访。他们说到的这个地方位于璜塘村小桥头社区,当时,网格员朱丽君得知这处驳岸发生险情:“村民说有一艘船撞到岸上,我十来分钟就赶到了事发地,勘察现场后第一时间连线镇里,上报情况,申请马上进行维修。”
修复驳岸这件事,朱丽君足不出村,就借助镇里的帮助,解除了这个影响防汛的安全隐患。在徐霞客镇,象朱丽君这样的基层网格员还有许多,他们及时了解和掌握民情民意,沟通上下,协调工作,为基层治理发挥了重要作用。每天走家串户3小时,是他们的工作常态。
薛全珍的老伴中风瘫痪,这家人就是网格员操心的重点对象,帮忙办理残疾证这样的事,朱丽君不请自到。“阿姨,这张残疾证办好了,我给你送过来,顺便看看最近胡师傅身体怎么样。”朱丽君走进村民薛全珍的家中,熟稔地攀谈起来。
目前,徐霞客镇的网格治理已经沉到底、触到边,村民有事就会想到找网格员。对此,江阴市徐霞客镇综合执法局副局长王懿颇有感触:“改革以前,徐霞客镇的村干部主要的工作是以条线为主,改革之后每一个网格员管理所在网格的所有工作,经过三年多工作的磨合期,网格的管理也是越来越实用。”
信息互通、网格互联、服务互享、职能互补。原先村镇治理中有安监、民政、城管等21类职能,各自有管理网络,改革后它们被集成到一张网内,徐霞客镇的网格员数量由486名精简到179名,而工作的效率却提高了。放眼整个江阴,从2017年10月份起,全市网格员总共推送了120万余件事件信息,其中99.8%的事件是在村跟镇两级解决,真正做到了小事不出门、大事不出村。
医疗互助 破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难题
为破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难题,江阴全力打造精准有力的社会救助体系。在江阴长泾镇南漍村,村主任谢明正在和村民周英拉着家常,三年前的周英,精神状态可远不如现在,2016年底,她被确诊患了白血病。“儿子结婚以后,我就在家里带带孩子。老公厂里上班一年也赚不了多少钱,5万元左右,挺辛苦的。”
儿子刚成家,丈夫收入又不高,这个家庭面临着因病返贫的情况。但事实上,从2017年8月开始治疗,周英一家却挺过来了。“一共住了十来次医院,累计报了八万多元。”周英说。80590元,占周英自费部分的四分之一,而她本人每年只需缴纳20元。
“福村宝”,这一由江阴发起的村级医疗互助保障项目,“村民出一点,集体赞助一点,社会资助一点”,3个一点形成一个医疗互助资金池。每年村民付20元,村级财务出20元,企业家捐助60元,人均标准100元,6537位村民一年就共享65.37万互助金。无论年龄和身体状况,村民均可以家庭为单位加入。小病小补,大病大补,按照病种进行标准化定额补助。
长泾镇南漍村扶贫关爱基金副理事长说:“没有福村宝之前,医疗补助有人可以拿5000元,有人只能拿3000元,老百姓之间也是有矛盾的。但有了福村宝之后就公平了,该补的补,该报的报。”
截至2019年7月,福村宝在江阴覆盖212个村、95万村民,累计补助14.5万人次,补助金额1.125亿。值得一提的是,江阴创新的这一村级医疗补充模式,已经在全国7个省的1380个村推广,并获得了2019年全国脱贫攻坚创新奖。
“互联网+” 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
挂号时间长、候诊时间长、取药时间长、就诊时间短,被称为就医中的“三长一短”。针对这一痛点和难点,江阴重点建设的“最江阴”APP迎难而上。利用这个APP,前来产检的王燕锦比之前悠闲了不少:“以前基本上要半天时间,还要提前过来排队,今天大概一个半小时左右就结束了。”
一键预约就诊时间以后,所有结算与缴费环节都无需再排队,做到了“先看病、后付费、少排队”。这背后,是江阴医疗、社保等多个部门的通力协作和对就医流程的集成再造。“最江阴”健康服务模块自2018年8月开通以来,已经实现了江阴二级以上医疗机构的全覆盖,签约使用居民超20万,签约用户就诊数占到了总门诊数的20%,就诊等待时间减少20%—50%。
坚持政府主导,鼓励市场参与,“最江阴”以生活实际需求为出发点,深度整合各项便民资源。医疗教育、路况公交、生活缴费等服务事项在APP上高度集成,小小客户端改变了城乡生活服务中常见的主体多元、平台分散特点,推动服务向智能化、便捷化迈进。
目前,“最江阴”已集成13大类1841个细分政务服务、30项公共服务、102项便民服务、7项公益服务以及5类资讯服务。这个温馨周到的生活服务体系还建立了以政府、行业、群众、信用“四位一体”的监督管理体系,全面实现公开透明服务评价,定期评定公示服务等级。一个24小时在线的一体化、一端口、一站式智慧生活服务平台就这样被紧紧攥在江阴人的手心里。
自2017年被确定为江苏省首个县级集成改革试点县市以来,江阴从县域治理矛盾最突出、改革呼声最高、人民需求最迫切的问题入手,先行先试、集中攻坚、重点突破,大力推进集中审批、综合执法、网格治理、便捷服务,打造出以“大清单、大平台、大执法、大网格、大监管、大数据”为标志的行政管理体制新格局。
在无锡市委常委、江阴市委书记陈金虎看来,江阴集成改革成果显现,已初步构建起社会各界最为关注、最想突破、最有获得感的“四大体系”。这“四大体系”分别是:破解群众、企业办事之难,全面构建便捷高效的政务服务体系;破解基层一线治理之难,全面构建沉底到边的基层治理体系;破解扶贫脱困攻坚之难,全面构建精准有力的社会救助体系;破解便民服务集成之难,全面构建温馨周到的生活服务体系。
下一步,江阴还将更加突出系统集成,以总结提升县域治理体系为统领,严格按照“7+2”改革方案要求,全面完成剩余改革任务,切实增强集成改革的互补性、关联性和耦合度,让改革“风景”更加靓丽。(作者:胡莹 黄银勇 朱皓 蔡亚峰 许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