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之美 | 开远:风雨长虹桥

云南学习平台2019-10-30
订阅
作者:曹蔓夫 李海清

桥的价值在于承载,而人的价值在于担当。在中国的文化意象中,桥是绕不开的。当桥与路一相连,从此天堑变通途,便有了更多的诗意和可能通达的远方。

开远长虹桥横跨于南盘江上,以桥势如长虹而得名,全长171.2米。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开远市乐白道街道新寨村委会田房村,距市区17公里。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茅以升称其为“世界最长的独拱石桥”。

从1961年到2019年,长虹桥像一道彩虹,横跨了58年历史。朝迎旭日,暮送晚霞,在迷人的霞光中,长虹桥每一块坚石,都映衬着岁月的光辉。

风雨来处

芳草依依,风声轻扬。在田房村东北方向的山坡上,竖立着一座座特殊的纪念碑。纪念碑下有18个开远长虹桥建造者的英魂。

时间回到1960年9月25日下午4时45分。

暴风雨突然袭来,正在建造的长虹桥,拱架由南向北发生坍塌。此次事故造成了18人死亡、38人受伤。

长虹桥原预计1960年9月完成,向国庆献礼。突如其来的事故让工期往后延了一年,于1961年9月建成通车。

为纪念建桥献出生命的工人们,他们的遗体就埋葬于长虹桥畔的山坡上,成了大桥永远的守望者。1994年3月,云南省公路局在死难者墓地前竖立纪念碑,以示悼念。

唯有知来处,方能识归途。

往事重提,不禁让我们倍加尊重,曾经为了这座城市奉献出青春,甚至生命的奋斗者,也倍加珍惜如今岁月静好的时光。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远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逐渐成为云南工业重镇,交通运输压力剧增,当时南盘江上的铁索桥已经无法适应日益增长的交通需要。

1960年2月,云南省人民委员会下达了设计单跨100米石拱桥的任务书,由云南省交通厅和所属公路工程局进行设计和施工的筹备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到6月底,桥的设计图纸全部完成,最后定型的设计,桥全长为171.2米。

修建任务先由公路工程局与公路勘察设计院抽调人员组成大桥指挥所。随着干部及工人逐渐充实,后来改组成立桥工大队。全部工程自1960年2月开始筹备和设计,至1961年9月完工,历时19个月。全部工程使用劳动力292961工日,工人最多时曾达到1003人。

1961年9月,云南省交通厅代表交通部组成验收委员会对大桥进行了合格验收,大桥正式交付国家使用。1961年9月22日,交由云南省交通厅公路管理局接管。

在建桥过程中,工人们曾提出“攻克难关献长虹”的口号,又因大桥雄伟壮观,气势形如江上临空飞架的彩虹,因此定名为“长虹桥”。

世界之最

 长虹桥建成通车的消息传开后,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茅以升、罗英派了一位名叫杨桂圃的工程师前来视察,并带着照片回去汇报。

茅以升等人看了照片后评语——“长虹桥是古为今用的好榜样”,并在其所著科普文章《中国石拱桥》一文中以此为例,介绍了解放以来我国桥梁事业的发展成就。

“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古代神话里说,雨后彩虹是‘人间天上的桥’……两千年来,我国修建了无数的石拱桥。解放后,全国大规模兴建起各种形式的公路桥和铁路桥。其中就有不少石拱桥。1961年,云南省建成了一座世界最长的独拱石桥,名叫‘长虹大桥’……”

《中国石拱桥》一文原载于1962年3月4日《人民日报》,后来被选入初中语文课本,至今仍在沿用,开远长虹桥也因此影响深远。

最为荣耀的是1962年的国庆节,交通部的职工将长虹桥作为全国交通战线创造的世界纪录,制作成模型,抬着它从长安街经过天安门,接受毛主席和中央领导的检阅。

1961年底,开远驻昆解放军化肥厂运输重型设备,大拖车总重约100吨,结果通过情况良好,未发现有裂缝和变形。

时光飞逝,到了2003年11月,长虹桥已经服役42年,管理长虹桥的开远公路管理总段组织36名工程师、技术工人对长虹桥进行全面检测,发现该桥除有渗漏等一些小病害以外,没有严重的病害。

大桥事纪

长虹桥自建成后,成为了支撑红河地区南北经济交流往来的大动脉。

大桥建成后曾一度由部队驻扎守护,后来,地方专门成立了守桥班守护大桥。

1996年昆河二级公路竣工交付使用,主要交通才由上游新建的南盘江大桥承担,长虹桥也慢慢淡出历史舞台。

开远长虹桥管理工作原由开远公路管理段(隶属云南省交通厅公路管理局)负责,2012年9月移交开远市交通运输局,由开远市公路路政大队负责管理。

1983年11月,长虹桥公布为开远市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2月,开远市文物管理所成立,全面实施对市境内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管理工作,包括对长虹桥的管理工作。

2007年9月,长虹桥公布为红河州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2009年1月,开远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对开远长虹桥进行全面调查。

2019年2月,长虹桥上榜第八批云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2019年10月,被列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而未来,乡愁是一道长长的桥梁,你来这头,我去那头。”58年过去了,长虹桥依然耸立在南盘江上,也成老开远人心头上的一个乡愁符号,不时会有人去桥上看风景——春天的菜花,夏季的稻田,秋天的落阳,冬季的枯树。

58年的风风雨雨,长虹桥默默地倾诉着岁月往事,光荣与梦想。

时代光辉

长虹桥下,南盘江水四季奔流,不舍昼夜;桥上石块坚硬光亮,照见今昔。桥墩上,“河水让路,高山低头”八个石刻的大字非常醒目。

长虹桥修建之时,正值我国社会主义掀起建设高潮。正是因为建筑工人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克服三年困难时期的种种艰难和南盘江复杂地质条件的万般险阻,才得以建成了这座当时跨径世界第一的长虹桥。

它的建成一方面对滇南经济社会发展、加强和巩固国防、改善边疆少数民族生活水平具有重大意义。另一方面,作为历史上杰出的人工创造物,充分显示了当时高超的架桥艺术,展示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桥梁事业的发展成就。其精湛高超的建桥技艺曾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桥梁,具有很高的中国石拱桥建筑艺术特色和时代特征。

最重要的是,“河水让路,高山低头”的内在精神不断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开远广大的建设者。

站在桥头上的我们,深切感受着历史的脉搏,感受到长虹桥所传递出来的力量与温暖。

58年间,长虹大桥以它坚硬的脊梁,承担起社会主义建设突飞猛进的重任,展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让“高山低头,河水让路”的大无畏精神。

58年间,开远人民就是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鼓舞下,创造了一个个人间奇迹和一个个时代辉煌,从胜利走向胜利。 

作者单位:开远市融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杨雪 马勋勇
云南学习平台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