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6日,成都市住建局正式公布了24处成都市第十六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录,都江堰市两处建筑入选,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都江堰西街谢家院子
都江堰市西街谢家院子位于灌县古城西街中段,处于老城区中心,毗邻玉垒山,宝瓶口以南,与伏龙观隔江相望,建于清末民初,该建筑自建成之日到2008年一直由当地谢姓居民世代居住。
2008年后,当地政府与居民共同打造前院临街房屋为商铺,将院落改造为一家具有川西特色的民宿。西街谢家院子是保留较为完整的清末民初川西民居,为研究古城镇居民生产生活提供了宝贵的实物例证,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西街谢家院子是川西民居典型的“双天井”穿斗式木结构四合院,小青瓦屋面,墙体为提裙镶板、小木格窗,青石地面,整栋建筑古香古色,很有艺术价值。该建筑为典型川西民居风格建筑,临街而建,建筑正面由四间铺面构成,进深大,商住结合较好,其住宅部分采用一个通道二个天井组成,空间布局对称,层次丰富,对研究川西临街四合院建筑的通风采光及排水有一定的科学价值。该建筑地处“松茂古道”起点处,加上此片区内其它老建筑,历史建筑、文保单位等,共同构成了都江堰西街历史建筑群,其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价值。
都江堰文庙街5-13号民居
文庙街5-13号民居位于玉垒山下,处于都江堰老城区中心,毗邻魁星阁,建于清末民初,新中国成立后由当地居民使用。目前已被都江堰市政府纳入古城区改造恢复范围。
该民居地处“松茂古道”起点,保留了古城居民生活劳作的实物例证,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两侧加厚砖石风火墙、二楼木结构悬挑、小青瓦屋面临街建筑,充分体现川西民居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的小楼风貌。两侧风火墙以常见的河卵石为主材垒成,起到防火保暖的作用,内部主体为全木结构,小青瓦屋面,具有通风防潮的作用。对研究古城镇居民建筑防火、保暖、通风、防潮就地取材的例证,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该建筑保留了典型的川西民居“上居下店、前店后作、既商又居”的多功能建筑风格,加上此片区内其它老建筑及文物古迹,共同构成了都江堰文庙街历史建筑群。
据悉,截至目前,都江堰市已有10处建筑被认定为成都市历史建筑,分别是董寿平旧居、西街104号附10号民居、南桥、原四川省青城造纸厂厂房(图书馆)、傅家院子、王家院子、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校教学楼(飞机楼)、西街76-82号民居、文庙街5-13号民居、西街谢家院子。
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都江堰市另外8处成都市历史建筑。
西街122、124号董寿平故居
董寿平故居建于清末民初,建筑面积62.17平方米,占地面积96平方米。原为某教书先生私宅,当代著名画家、书法家董寿平与家人于1939年3月迁居都江堰时,在此租住10余年。
西街104号附10号民居
西街104号附10号民居始建于清末民初,建筑面积约为132平方米,占地面积约为210平方米。建筑为排立穿斗式木架结构,小青瓦屋面,墙体为提裙镶板加立仁枋、大小连楹,带小木格窗,上有竹编泥墙,为典型的川西民居风格。
壹街区玉垒路51号图书馆
都江堰市图书馆是上海对口援建,由同济大学建筑设计院采用“建筑再生”设计理念,在青城造纸厂原厂房基础上重新设计建设的国家一级图书馆。设计尽可能保留原厂房构件和设施,包括“牛腿”、吊车梁,部分机械设备等。图书馆分为两个区,以保留的青城纸厂厂房为主体,在原厂房空间利用轻钢结构加建两层楼面,作为借书、阅览场所;与厂房主楼转折相接的是新建的报告厅副楼,两个区形成一长一短,一新一旧的“Y”字形布局。
南桥
南桥原名普济桥、凌云桥,位于都江堰城南,因距灌县古城南门(导江门)百余步,“雁翅凌空,直指南道”,所以又称南桥。它雕梁画栋、飞檐翘角,好似长虹飞架内江之上,气势不凡,是城南最重要的景观,被誉为“水上画楼”“雄踞江源第一桥”。
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校教学楼(飞机楼)
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楼始建于1957年,因该教学楼两侧对称,平面俯视如同飞机形状,故也称飞机楼。该楼属于苏联式建筑与川西风格建筑混合样式,长71.7米,宽约47米,高约11米,南北朝向,左右呈中轴对称,平面规矩,建材以木、石灰、青砖、青瓦为主,屋顶为斜坡顶,四周附带小花园。中苏结合建筑韵味,仿照飞机形状的对称结构,是此建筑最突出的艺术特征。
青城山镇蒲津社区3组傅家院子
傅家院子建于民国初期,坐西向东,布局为一小四合院,中间有一小天井,建筑面积197平方米,总占地面积360平方米。建筑为穿斗式木结构,悬山屋顶,小青瓦屋面,内外墙体设有地脚石、半桩台裙板墙体,上有竹编泥墙及小木格窗,南北厢房基本对称。正房1间,开间4.05米,进深3.02米;南北厢房各2间,总长9.85米,进深均为3米。
青城山镇清江社区13组王家院子
王家院子建于民国初期,坐西向东,四合院布局,现存门厅、正房以及北厢房,建筑面积141平方米,总占地面积为476平方米。建筑为穿斗式木构架,小青瓦屋面,内外墙体裙板装修,小木格窗棂,竹编泥墙。正房三间12.5米,进深4.7米,高5.6米;北厢房三间10.5米,进深4.7米,门厅高4.9米。该建筑为研究民国时期川西民居建筑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西街76-82号
西街76-82号民居始建于清末民初,建筑面积约为650平方米,双层建筑,为典型的川西民居风格。造型为双天井、斗式木结构,小青瓦屋面,墙体为提裙镶板,带小木格窗,青石地面,为典型的川西民居风格。
都江堰市住建局公房所所长吴介四告诉记者:“历史建筑作为城市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和我们每一位市民息息相关。我们将加强对成都市历史建筑的巡护,春季注意白蚁,夏季注意防洪,秋冬季节注意防火,保护好这些历史建筑,就是传承我们自己的精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