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运河滋润沃野田畴。张胜荣 摄
悠悠运河,漫漫历史,中国大运河静静流淌,与运河沿岸的百姓朝夕相处、休戚与共而千年不渝,他那博大的胸怀和温润的性格,孕育了丰富深邃的运河文化。
中国大运河河北衡水阜城段从衡水景县大端庄村流入阜城县域,从霞口镇张华雨村流出至沧州境内,全长30.65公里,途径3个乡镇的31个村庄。码头镇自隋唐以来便是京杭大运河北段的货运码头。据《阜城县志》记载,码头为太仆寺行台故址,兼有马地、马厂、马头诸名,后因地处运河西岸时有船舶停靠而定名“码头”,码头镇也因此得名。
中国大运河阜城段航拍图。张胜荣 摄
码头镇南接临清、德州,北通天津、北京,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济宁、汶上、台儿庄一带出产的稻米,松江、嘉定、常熟的棉布,苏杭、南京的丝织品以及陶瓷、纸张、茶叶,北方的盐,甘肃、宁夏、陕北一带的羊皮,辽东的人参、貂皮、大豆,都在这里进行中转交汇。本地的小麦、棉花、杂粮、西瓜等农副产品也在这里装船,南下北上,销往全国各地。
码头镇曾经商贾云集、店铺林立,市井热闹非凡。商贾广修店铺,形成了北街、西街、南场。运河西畔有一条顺河街,两侧商号林立,每逢“农历一、六”码头大集,各地商客云集,集市设有菜、粮食、牲口、百货、估衣、肉、吃食等市面,周边东光、泊镇、连镇、崔庙的人们都到这里赶集交易,生意火爆,热闹非凡。码头街是当年大运河沿岸30个繁华码头之一,“看码头,好气派,千舟竞发扬帆来”。
历史上,阜城县为充分利用大运河的水资源,确保旱涝丰收,进行过一系列引水工程和土方开挖施工,并在大运河沿阜城流域修建了数座水工建筑,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戈家坟引水闸了。
大运河阜城段河岸两边风景。张胜荣 摄
1958年3月,阜城县组织以青年妇女为主的万名民工开挖了由戈家坟南至古城镇励家桥的妇女干渠。同年4月,在位于大运河南岸的戈家坟村东北500米处修建了引水闸。该闸为穿堤3孔箱型涵洞式,闸体为浆砌石。单孔宽1.4米、高1.6米,闸底高程11.3米,设计过水量10立方米/秒。该闸原定名“青年闸”,后因修建时由妇女捐款一千多元,加之又位于干渠渠首,故更名为“妇女闸”。1973年3月,当地政府对该闸进行了改造和扩建,于闸南侧增建2孔,为拱形涵洞式混凝土与砌石混合结构,单孔宽2米,高2.6米,闸底高程10.3米,与大运河底基本持平,引水能力提高20立方米/秒,整个闸体东西宽45米,南北长18米,该闸为阜城县第一座县级专用水闸,人们习惯上称为戈家坟引水闸。
现在戈家坟引水闸正面闸体上仍能清楚地看到用水泥制作而成的“阜城县戈家坟引水闸”“妇女闸”和“一九七二年五月一日建”字样。2014年6月份,大运河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该处成为衡水境内7处大运河水利工程遗产和其他相关遗存物之一,其遗址面积约1200平方米。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提出,为阜城县的发展注入了崭新的血液与活力,在运河的滋养与馈赠下,阜城大地焕发出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