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笔,是一种源于中国的传统书写绘画工具。浙江湖州的湖笔、安徽宣州的宣笔、江苏扬州毛笔(也称扬州水笔)和北京的李福寿毛笔并列为中国毛笔四大流派。几千年以来,它为创造汉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为促进汉民族与世界各族的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出扬州城一路向东,大约30公里的江都区大桥镇花荡村里有一家小厂,名叫江都国画笔厂,是唯一保存着扬州毛笔完整制作技艺的单位,也是这项国家级“非遗”的传承单位,技艺传承人名叫石庆鹏。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石庆鹏在测试扬州鼠须毛笔的弹性
石庆鹏说用舌尖测试毛笔弹性最灵敏准确
走进略显陈旧的小院,看到师傅们坐在窗前,埋头各自打理手中的工序。扬州文化素以精致、精细著称,扬州毛笔也不例外,仅制作工序就有120多道,繁琐程度可想而知。因此,要学起来,也颇为不易。
江都国画笔厂老中青三代毛笔制作师们用传统手工方法制作毛笔
回想起当年入行时的情景,这位国家级制笔大师、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石庆鹏开口的第一句话却是:“为了生存。”17岁那年,石庆鹏家里托关系“走后门”,将他送进了村里的村办毛笔厂当学徒。这时,他已在家里务农两年多。
江都的花荡地区有制作毛笔的传统。在当时,制笔师傅不仅收入可观,而且在社会上也受人尊敬。能学成这样一门手艺,石庆鹏的家长认为,他将来至少能有口饭吃了。那时也正是吃饭紧张的时候,家中一度吃了上顿没下顿。石庆鹏是家中长子,他自然要担起养家的重任。他上面一个姐姐,下面另有弟弟妹妹6人。“能挣钱养家了!”这是他的第一想法。在当时,农村的孩子能进工厂当工人,是一件了不得的事。
石庆鹏向徒弟讲解制作扬州毛笔中整毫要领
经过10多年的磨练,石庆鹏毛笔做得好,已经在圈内得到公认。此刻他自己的心里开始打起了小算盘。他听广播“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对他触动很大:“这个政策多大啦,多好啦!现在政策放开,还没有机会去发展吗?”
1982年,在众人异样的眼光中,石庆鹏第一个从江都毛笔厂辞职,一个人单干,自己做起了毛笔制作生意。此前的一年,是他最痛苦的一年。先是母亲因车祸去世,其后,父亲因癌症离世。父亲临终前的一番话,坚定了他闯荡的念头。父亲说:“你有本领,你去做手艺挣钱,血汗钱、万万年。把你的手艺做好,长处发挥出来,站得住,天经地义一辈子不会吃苦头。”
工厂小院内晾晒着大量经过休整的制笔用毛
因为他第一个敢于吃螃蟹,对这个行业也有了深厚的感情,在这个行业最困难濒临失传的时候,他自然就成为这个行业的守望者。由于扬州毛笔的制作工艺繁难,一支精品笔的诞生,技艺繁复,需要经过120多道制作程序,很多工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一个有悟性的年轻人,入门需要3年,初熟要5年,能够熟练掌握整套工序,少则需要10年时间。制笔绝活完全依赖师傅口传心授,而徒弟则必须在长期的实践中反复揣摩,或能领悟其中奥妙,既不易学,更不易精,耗时耗神,效益低下,一度少人问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笔者走进石庆鹏作坊式的工厂,只能看见中老年技师们坐在窗前,略显孤独地修毫、整毫。
各式成品扬州毛笔
如今随着扬州毛笔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更多的人开始了解关注扬州毛笔,石庆鹏的工厂里重新出现了年轻人的身影。石庆鹏感叹道:传承“扬州毛笔”制作技艺,既是保存了历史文化记忆,也是对传统文化精粹的弘扬。
窗前,年轻技师像前辈们一样低头修毫、整毫,而他们相比前辈则拥有更多关注的目光,呵护着“非遗”的光环,肩负着传承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