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绵阳柳溪街变迁:始于明朝的老街 数百年坐拥繁华

四川学习平台2019-10-31
订阅
作者:汤毓良 曹雨婷

作为民国有名的十字路口,柳溪十字路口中最具盛名的便是柳溪茶楼。因新街(今为四川省绵阳市公园路)东段与翠花街转角处有柳溪茶楼,翠花街被命名为柳溪南街、北街。

翠花街(原柳溪北街位置)

明清两代城建分界线

明朝古城旧址绵州城垣西临安昌河与涪江故河道汇流处,东部和北部城垣则在如今涪江干流中心的地方。据《绵阳市城乡建设志》记载,兴建绵州市政建设规模空前的是明代。明宪宗成化元年(1465年)知州宁鸿砌石城九里有余,长、宽均超过二里;明孝宗弘治元年至十八年(1488年至1505年),知州江洪增修外郭、挖砌城壕;明世宗嘉靖元年至四十五年(1522年至1566年),安绵兵备道方任修长堤护城,城区面积1.2平方公里。明朝西城的城墙以顺城街、翠花街为界,西门在徐公祠左前方,东门、北门在今涪江河心。

“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水毁城郭三分之二,被毁街道名称无考,但明朝绵州残存街道尚有十四条,均为土路。”绵州通汤毓良介绍,据考证,明朝西城城墙以顺城街、翠花街为界,翠花街就是明代西城的墙根,因水毁城郭清代城市拓建,顺城街、翠花街便成为明清两代城建的分界线。在明成化六年制明代绵州城垣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城西靠近城墙处就有顺城街,以及柳溪南街。

民国时期绵阳县志图(翻拍于《绵阳市城乡建设志》)标记为柳溪南、北街

民国17年(1928年),袁朗如任绵阳县知事。袁朗如上任的第二年(1929年),与县绅廖钧庭倡众在北街中段,拆去钟姓宅院(今四中与南华宫商场之间),新拓宽一街(后来一度命名为新街)直达翠花街。其中轴线通棉花街(今红星街北段)新形成的十字街口开创了绵阳旧城改造的先河。

翠花街(原柳溪南街位置)

绵阳两百年前就有灯会

绵阳旧城街景之翠花街(北段)

绵阳人爱看灯会,迎春灯展是绵阳人过年的传统文化大餐,自1999年起,绵阳市每年春节都会组织灯展活动。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最远可追溯到东汉,到了清朝,满族入主中原,宫廷就不再办灯会了,但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汤毓良说,早在几百年前绵阳人便有在南华宫看灯会的传统。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想象一下,清代和民国时期,当你身处南华宫,能感受到这番光景,香车宝马、灯火璀璨、一夜通明。《直隶绵州志》对绵阳人看灯会有记载,初九日,为上元会。在城内南华宫,树灯杆百尺,上悬华灯数十,结成佛字,高矗碧空,彻夜光明,观者如堵。

位于翠花街上的绵阳四中

几百年来繁华依旧

今天的翠花街,街道两旁的小青瓦房、木楼被拆除,柳溪茶楼早已不见踪影;街面用混凝土浇筑而成,两旁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风景树、花卉点缀其中……民国时期市政建设的模范街在今天依然是城市中心最热闹的街道之一。如今,三光街、翠花街已经和北街共同成为绵阳市中心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延续着作为绵阳商业中心的辉煌。

2001年,市政府对新街、三光街、翠花街、警钟街进行改造,沿街的小青瓦房、木楼被拆除,街面用高级彩色釉面砖或大理石铺砌,沿街花台喷泉、水池、雕塑、风景树、草坪、花卉点缀其间,设休闲椅供人小憩,禁止车辆入内。如今的翠花街既是步行街又是游园,令人心旷神怡。

翠花街(柳溪南、北街)与公园路(柳溪西街)路口


来源:绵阳晚报
作者单位:绵阳日报社
责任编辑:蒋小莉 黄赟
四川学习平台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