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前在贵州工地上干活工资3000多元,但除去吃住交通费等日常开销2000多元,最后攒不到钱。今年3月份来到公司,通过自己的努力,如今晋升为车间组长,管理一个13人的团队,月均工资3000左右,除去吃住费用近400元,每月能攒下近2600元。”8月27日,在位于浙川扶贫协作古蔺产业园的某企业生产车间内,该公司职工、德耀镇红光村贫困户杨安定笑着给记者算了笔账,在这里工作离家近,不仅方便照顾年迈的父母和年幼的儿子,还有保障,感觉特别踏实。
浙川扶贫协作古蔺产业园是泸州市古蔺县扶贫车间核心集聚区、示范区。产业园规划占地640亩,拟建设标准化厂房及配套用房60万平方米,可容纳20家企业入驻、提供1万个就业岗位。眼下,产业园一期3.2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已建成投用,成功引进广州高乐皮具有限公司入驻创办县级扶贫车间,吸纳526人就业,其中贫困人口185人,带贫率达35.2%。
连日来,产业园二期项目现场,数台挖掘机正在不停歇进行作业。“产业园二期投资2950万元,其中东西部扶贫协作资金2120万元,规划建设1.32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计划11月建成投用。”浙川扶贫协作产业园管委会主任胡伟介绍,目前已与广州多家公司达成入驻协议,预计吸纳800人就业,其中贫困人口300人以上。
古蔺县地处川黔交界,总人口87万,建档立卡贫困村117个、贫困人口11.9万人。为了更多地解决贫困人口就业问题,目前已整合950万元帮扶资金建设示范扶贫车间7个,带动全县建成县、乡、村三级扶贫车间43个,吸纳861名贫困人口就业,人均月增收1500元以上。
“让贫困户实现真脱贫,仅提供就业平台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还要调动贫困户主动脱贫摘帽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进来。”浙江省衢州市常山县委常委、县政府党组成员,挂职古蔺县委常委、副县长的援川干部姜苏州表示。
日前,在古蔺县东新镇呐喊村猕猴桃种植基地里,50余名村民正挥舞着锄头,忙着除草、翻土。“村里的青壮年大都外出务工,留守在家的基本上是老弱病残且没有什么收入,生活也过得很拮据。如今,我们村及周边的农业基地大大小小有近20个,都需要工人,在家门口就能赚钱,能干活的几乎要出来找活干,每天平均收入能有80多元。”东新镇呐喊村村委会主任郭登举介绍,很多在家自主创业的贫困户,他们干完自家的活,也赶来这里打零工。
朱启秀在猕猴桃基地务工
家住东新镇呐喊村村民朱启秀今年49岁,父母、丈夫全家人身体欠佳,常年以药养医,家庭人均年收入3000元不到。2014年,自己跟着村里一道种起猕猴桃,目前种植面积由一亩扩大至2.5亩,她说起当初创业的想法,津津乐道。“一开始,觉得自家的田地种水稻收成不高,荒了又怪可惜的,加上生活紧张,自己索性搏一搏,跟着村里干部学技术,一起种猕猴桃。”朱启秀相告,猕猴桃成果需要3年,自己边学边干,渐渐地,家里的猕猴桃种植开始真正步入正轨了。“猕猴桃果树上的新长出的芽儿要及时剥掉,开花期间不要浇水,不然会影响果树的产量。”朱启秀说起猕猴桃种植注意事项时滔滔不绝,2016年前两年年收入最多只有3000元,2017年猕猴桃挂果量较好,年收入有5000多元,2018年年收入达到近7000元。
猕猴桃挂果时的景象
呐喊村530户,总人口2481人。其中,精准扶贫建档立卡贫困户121户,贫困人口454人。“像朱启秀这样在家自主创业的贫困户有13户,他们的猕猴桃种植面积少则几亩,多则10余亩。”郭登举表示,贫困户自主创业,不仅自己能摆脱贫困,还能带动更多的贫困户脱贫,共同走向致富之路。
2018年以来,常山县聚焦“古蔺四大农业特色产业”,安排东西部扶贫协作资金2900万元,在古蔺建设猕猴桃、葡萄、养殖场等9个农业脱贫产业示范基地,建立“入股有股金、就业有薪金、劳作有酬金、流转有租金”等收入模式,成功探索出产业经济带与贫困户联动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精准带动当地贫困村产业发展。据统计,古蔺县通过“村集体+农户”等合作模式,实现农业产业经济带5600余名贫困人口就业增收,带动贫困户户均增收160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