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青铜剑
时代:战国
尺寸:长46厘米,宽4厘米
重量:约860克
收藏地:江苏兴化市博物馆
江苏兴化市博物馆内收藏有一柄战国时的青铜宝剑。这柄剑由剑身、剑茎和剑格三部分组成,茎上铸有两道凸箍,宽格为凹字形,有首。整柄剑约重860克,长46厘米,隆脊有棱,断面呈菱形;锋利刃薄,光泽无锈,造型古朴端秀,具有吴越式青铜剑的典型特征。
兴化出土宝剑,在兴化现存最早的明嘉靖《兴化县志》中,就有兴化平望墩中出土绕指柔宝剑之事,据记载,该宝剑弯曲能首尾相就,松开可自动复直,宝剑出盒时则“铮然有声”,其锋利可以断金。明代李承勋亦将其载入《名剑记》。
除绕指柔外,兴化平望湖中还出土了另一柄宝剑,清咸丰《重修兴化县志》载有:“康熙初,土人于墓下营葬,得异物,形似蒲叶,上隐双龙及古钱纹,示铁工徐东楼,徐识其款为:大将樊哙,曰:‘此墓中物,留且得罪’,遂夜投火中。”这柄“形似蒲叶,上隐双龙及古钱纹”的“大将樊哙”宝剑,因是墓中出土之物,被认为不祥而遭焚毁,未能得以传世。
从兴化宋代出土的绕指柔、清代出土的樊哙宝剑、到现今兴化市博物馆收藏的战国青铜剑,百里楚水大地上有迹可寻的宝剑已有三柄,对研究兴化地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历史上的兴化,先后隶属于过吴国和越国。明嘉靖《兴化县志》记载:“兴自周武王时,从泰伯之封为吴,迄春秋皆为吴地”,即兴化在长达700余年的时间中隶属于吴国。至战国时期,楚国令尹昭阳将军于楚威王六年(公元前334)率兵攻打越国,使兴化一带并入楚国。相关考古证明,楚灭越以后,吴越地区成为楚国属地,楚国在继承吴越先进青铜铸剑工艺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其发扬光大。因此在兴化境内出土青铜剑应该来说不是偶然,而是具有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历史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