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油、酒”是泰兴三大传统特色产品,具有优异的品质和悠久的历史。“泰兴花生,以食用为主,油用兼之。曾经远销到东南亚等地,但花生生产经历了几次起伏。高峰时,种植面积超过28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20%以上。随着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深入,花生面积逐渐回落到10万亩左右。”泰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所长王全友介绍。
三代科技工作者,致力于花生新品种、新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先后选育花生新品种10个——“泰花1-10号”,促进了花生产业升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现在,鲜食花生栽培近2万亩,平均亩产鲜果600公斤,年总产值4千万元;另有7万亩收获干果,平均亩产300公斤左右,用来加工或炒食,年总产值超亿元。
“亏了自己赔,赚了归农户”。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季益芳为首的科研人员,在省种子站、徐州农科所的支持下,自主选育了泰花1号、泰花2号花生新品种。在早熟、高产的同时,增强了抗逆性。为此,季益芳等科研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承包式、示范式推广,天作被褥、地作床,正是凭着这股“硬气”,赢得了农户的信任,扩大了适应范围,有效解决了过去花生品种杂乱的现象,亩产量从过去的100多公斤提高了200公斤左右。“优质花生新品种-泰花2号推广应用”成果获江苏省农业推广三等奖。
“设施栽培,垄作覆膜栽培,春提前秋延后栽培及种衣剂技术应用”。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起,为满足了全市及周边地区高效种植、特色专用栽培及产业化发展的要求,以谢吉先为首的第二代花生专家,在栽培技术上有了新的突破;同时,相继选育了泰花3号至6号新品种,“花生新品种-泰花3号的选育”获泰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花生新品种泰花4号、5号选育及推广应用”获江苏省农业丰收二等奖。“泰兴甜花生”有了较为完整的配套技术体系。为解决地下害虫防治难问题,引进并使用花生种子包衣技术,用工少、防效高、综合农本低,这项技术也从苏中地区,向全省高沙土地区辐射,推广面积近2千万亩。亩产量也从200公斤提升到近300公斤,为花生种植户增加收益数亿元。“三代花生专家,把他们的青春年华献给了大地、献给了父老乡亲。”王全友动情地说。
“无公害、标准化、市场化,是泰花系列新品推广的重点。”作为第三代花生专家的王书勤告诉记者,为进一步提高泰兴花生品质和生产技术优势,在品种选育的同时,王书勤及同事们重点研究了品种、技术和农机农艺的有机结合。先后起草制定了江苏省地方标准《泰兴花生果》《甜花生》、泰州市地方标准《无公害农产品 ——泰兴花生果生产技术规程》,提高了花生种植水平,优化集成了多项成果。其中,“花生新品种-泰花7号选育及应用”获泰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特色粮经作物新品种选育及高效种植模式集成推广”获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三等奖。
“现在,泰花7号、泰花8号、泰花9号、泰花10号花生新品种,因其产量高、抗性强、商品性好、适应机械化收获,亩产达到300公斤以上,小面积高产田块已超过350公斤,逐步成为江淮大地花生主导品种。”泰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王书勤信心满满。(作者:孙玉 孙刚 朱国余 陈庆国 陈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