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又名湘水,源出广西兴安海阳山龙门界。自源地入湖南境内后,经永州、衡山、湘潭,至长沙向北入洞庭,汇长江,全长856公里,通航805公里,流域面积94,660平方公里。湘江是湖南省会长沙的母亲河,流经长沙境内约75公里。从坪塘至三汊矶为流经长沙市岳麓区的江段。该段沿江有堤,江中有洲,江上有桥,江底有隧道。水面宽达1200-1700米,景色极为壮观:江水如轻柔飘带自南向北而来,江面百舸争流,古城长沙雄踞于东,巍巍麓山屏嶂于西,秀美橘子洲纵贯江心,组成一幅“万家灯火横江岸,一派晴岚媚远天”的自然画卷。
古时人们求学、经商或游览岳麓山,均需泛舟渡江。湘江经岳麓山风景区段,沿江曾有三渡口,从南至北依次是:朱张渡、灵官渡、义渡码头。
朱张渡码头
朱张渡码头,东岸渡口在城南今大椿桥附近,渡名“文津”,西岸渡口在城西照洲港,渡名“道岸”。宋代朱熹、张栻往返岳麓、城南两书院讲学,常取道此渡,故名“朱张渡”。宋乾道年间,湖南安抚刘珙在湘江中设巨舰,以待朱、张及其它师生往来,还取名“船斋”。朱、张两先生均留有咏《船斋》的诗作。
朱熹、张栻雕塑
朱熹、张栻是我国宋代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他们以培养经世济民人才为己任,在岳麓书院主持讲坛,传播理学,不仅促进了学院与理学一体化进程,同时为湖南培养了一大批经世人才。仅《宋元学案》“岳麓诸儒”中所记的就有33人之多。《宋元学案》所列的彭龟年、吴猎、赵方、游九言、游九功、胡大时等岳麓巨子,都是当时的抗金民族英雄。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民族气节、家国情怀,无一不体现出岳麓书院爱国主义传统教育的深刻影响。
为纪念两夫子,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学政汤金刭桔洲(桔洲即橘子洲)修建了朱张渡亭(日寇侵华时被毁),岳麓书院山长袁名曜亲自作记,清著名诗人李家骏还特赋《朱张渡》诗:“一楫苍江渡,千秋胜迹留。潮深湘江合,沙拥桔洲源。随岸先登涉,文津共溯游。英英三楚地,事业企前修。”新中国成立后,因修建防洪大堤,渡口遂废。2002年,在修建潇湘路防洪大堤时,在原渡口处,按真人身高,铜塑朱、张两位理学大师的雕像,供市民及游人瞻仰。2003年,在橘子洲景区提质改造过程中,又在橘子洲复建了朱张渡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