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互联网,实现城乡学校同步上课
为未来而谋,杭州正全力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数字经济已成为杭州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城市转型发展的支柱。
数字教育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阵之一。“没有教育的信息化,就不可能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在杭州,这句话早已深入人心。2019年4月杭州全市教育大会上,特别提到了新时代“美好教育”要更多体现在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上。而技术规模化赋能教育,用新技术服务课堂教学,则是一大突破口。
杭州市教育局全力推进智慧教育,通过整合国家和省级教育数据、市电子政务数据资源和本级业务数据,围绕精准管理、个性化教学、公共服务等主题,开展教学管理数据分析,实现基于数据服务的教与学;引入国家及省级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的优质资源,建设本级优质教育资源,实现优质教育网络资源广泛共建共享;优化智能环境,改善教学装备,提升学科教室、创新实验室等信息化基础设施,助推课程改革和教学模式创新。
通过“互联网+”赋能,杭州正大力促进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在助力高水平建设美好教育的同时,为杭城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数据驱动课堂变革
全市教育信息化发展点睛
加快推进政府数字化转型
深化全市教育系统“最多跑一次”改革,加快推进政府数字化转型,建设整体协同、治理有效、服务高效的数字政府。杭州城市大脑·教育系统数据驾驶舱1.0版9月上线试运行,自下而上,从数到事,助力教育治理与服务。特别是以数据互联互通优化学生入学(入园)报名,打造杭州美好教育等优质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提升教育公共服务水平,全力打造网上办、掌上办和窗口办便捷服务体系,实现高水平建设杭州“美好教育”。
城乡同步课堂互联互通
杭州市高效落实省“互联网+义务教育”中小学结对帮扶民生实事工作,目前已有219所学校参与城乡结对,实现全市乡村小规模小学和乡村薄弱学校全覆盖。同时通过创新教学帮扶机制,精准帮扶大力实施,城乡同步课堂、远程专递课堂、教师网络研修、名师网络课堂建设收效显著。
名师课堂走进千家万户
借助文广集团、杭报集团、华数传媒、中国电信等平台力量,杭州市教育局推出“名师公开课”系列项目,通过向社会公众提供免费优质的公共教育产品,开辟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新路径,进而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以及优质基础教育普及,加快杭州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
“一站式”教育便民服务
为了更好地便民惠民,杭州市推出幼儿园、小学入学“无纸化报名”,家长只需网上报名,再到学校确认信息即可,极大简化了报名程序,实现了家长“最多跑一次”。同时,杭州教育家校通服务平台也已投入使用,平台融合了班级管理、通知通告等功能和应用,方便了家校沟通,实现了多功能“一站式”服务。
学生体验电子书写板
“互联网+义务教育”:城乡教育差距正日益缩小
每周三,淳安县梓桐初级中学初二的学生们就很兴奋,因为当天他们能见到幽默风趣的Chris老师,上最喜爱的《开眼看世界》国际理解课程。
今年4月,下沙中学积极响应“互联网+义务教育”,与梓桐初中签订结对帮扶协议。学校英语、科学老师轮番上阵,城乡学生同步上课、作业、接受辅导。每次同步课堂开始前,两校老师都会一起磨课备课。为更好地提升课堂效率,下沙中学还将本校教研活动、课堂实录和课改经验等资源推送至网络平台,梓桐初中老师时时在平台上学习、下载。 “这些名校优质教育资源太宝贵了,让我们的孩子受益无穷,也让我们的老师更好更快地成长。”梓桐初中一位年轻教师说。
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一直是全国基础教育的难题,其中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现象尤为突出。随着信息技术发展,一根网线连起城市和农村课堂,不仅让身处异地的孩子成为同班同学,同享优质课堂,也让两地学校老师在网络牵引下成为同事,共同进步成长。在杭州,通过“互联网+义务教育”进行结对帮扶的例子越来越多,城乡教育差距正日益缩小。
学生体验教学
如上城区,是首批浙江省中小学STEM教育项目试点区,在互联网+义务教育项目中遴选出《3D创意制造》《降落伞》等精品课程,与临安区、常山县同步课堂活动,让大山里的孩子与城区的孩子一起享受探索创造的乐趣。
下城区的学校分别与临安、建德和兰溪等多地乡村学校结对。如胜蓝实验小学把拓展性微课程上传到平台,让乡村孩子随时随地实现线上线下学习,老师通过线上数据,针对每个学生的问题通过访谈等形式做个别化指导。
2019年9月,江干区召开“互联网+智慧课堂”常态化推进研讨活动,采三笕正校区、江锦校区,建德梅城中心小学和江干区教研院等单位,运用互动系统进行公开课同步听课、实时评课,课后四地同步教研。
拱墅区将落实“互联网+义务教育”作为促进教育均衡和推进智慧教育内涵发展的有力抓手,列入重点工作,精心挑选1所中学、4所小学与桐庐、苍南两地5所中小学结对,积极开展同步课堂、网络教研等,通过互联网将拱墅优质教育资源输送到农村地区。
西湖区充分发挥优质学校在办学、管理、师资、文化等方面的优势,开展以“城乡同步课堂、远程专递课堂、教师网络研修、名师网络课堂”等为主要形式的网络结对帮扶,与淳安县展开紧密合作,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高新区(滨江)多所学校分别与建德、龙游的4所学校结对,开展形式丰富的活动。同时全区积极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对口支援地区倾斜,对点帮扶区域(丹寨、麻江、建始、德令哈、建德、龙游)的学生都可同步享受到名师的直播课程和相关优质资源。
萧山区在与结对帮扶学校制定帮扶计划时,根据受援学校实际需求,量身制定帮扶学科与主题。如部分受援学校缺少英语专职教师,两校便制定每周一期的英语远程送教活动,突出重点,实现精准帮扶。
余杭区是“浙江省政府数字化转型重大项目”试点区,过去几年里余杭开展了一系列相关活动。在2018年省特色空间征集活动中,区内17位教师获“省精品空间”,3位教师获“省特色教学空间”荣誉。在“互联网+义务教育”县域内城乡结对帮扶学校中,全区共有11所学校名列其中。
富阳区积极落实“互联网+义务教育”,已与缙云、贵州黔东南建立了同步课堂系统,实现了城乡学校、结对学校管理共进、教学共研、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师生互动、差异互补,把杭州优质教育资源辐射省内外。
临安区实施“一引二建三联”模式,即引进杭城优质资源、建立区域内学校互助共同体、“互联网+”把中心学校和教学点联成整体,把结对帮扶工作落实落细。开展名师示范、网络教研、资源共享等专项活动,助推“互联网+义务教育”工作,促进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2019年9月,建德市新安江第一初级中学“互联网+义务教育”同步课堂开课。一方面,学校将杭州优质资源引进建德;另一方面学校通过“互联网+”将优质课堂与县域内结对学校共享,把优质资源共享最大化。
桐庐县2017年提出利用“互联网+”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突破路径、空间、制度瓶颈,构建了由教育科、人事科、后勤保障中心、教师发展中心组成的“四轮驱动”保障引领支撑体系,实施“三四五六”模式:三张表格,确保互动课堂真实开展;四位一体,建构环形互动空间;五步流程,规范师生互动行为;六项任务,促进高效互动。
淳安县是“互联网+义务教育”重点受助区,2019年5月,杭州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走进淳安县梓桐初中,将市局基教处、技术中心、结对两地(钱塘新区和淳安县)教育局、学校领导聚在一起,通过听同步课、座谈等形式深入剖析项目在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探讨解决方案,把实事做实。
数据驱动教研变革
杭州教育“数字味”越来越浓,课堂智能跟踪、授课直播分享、习题智慧推送、老师智能批改、场馆网络无线延伸……这些高新技术正在变革传统教育模式,让新时代的课堂更高效、学习更便捷、管理更细致,真正向率先高水平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迈进。
数据驱动评价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