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安阳市滑县道口镇,明清民国时期不仅有“小天津”之称,还有“北方锡都”的称呼。这里盛产的道口烧鸡闻名天下,道口锡器也有较高的知名度。在古代卫河流域,历史上最著名的“旅游商品”就是道口锡器。
老工匠在制作道口锡器——打熥壶
据滑县民间收藏界调查资料显示:目前发现的道口锡器店号有同泰、义聚、聚盛、合聚、滑邑、同义等款号数十家,每店年用锡量约2500公斤。
部分道口锡器展示
据《滑县志》记载:清乾隆年间,山西洪洞县刘老艺人,流转道口开设“同泰”号锡店,生意日盛,广收学徒,从此揭开道口锡器发展历程。
道口锡器部分产品
道口锡器主要以广锡为原料。其品种有:茶器(茶壶、茶碗、茶盘);酒器(酒壶、酒盅);祭器(香炉、烛台);生活用具(灯、碗、调羹、壶);装饰品(粉盒、刨花缸、花瓶)。这些锡器有的刻花,有的无花;有的錾花,有的嵌铜;制作精巧。其特点是质地坚固,不易扁碎,泡茶增香,盛酒味纯;若年久略失光泽,用生白布擦之,仍复如新。
道口锡器产品
据《滑县志》记载:1915年,道口锡器在巴拿马万国商品博览会展出并获金奖;1930年在北京全国土特产展览会展出;1957年,老艺人李祥琛携带道口锡器赴北京参加全国美术代表会,受到朱德等中央领导人的接见;后又多次到北京、广东等地出席座谈会或出口商品展销会,均受到国内外客商欢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老艺人杜天荣于道口南街开办锡器店,供不应求。
道口锡器产品
道口锡器为河南传统手工业名牌产品,曾作为河南省名贵特产和著名传统产品编入地理教科书和《中国地图册》。1933年《河南政治月刊》三卷八期刊登的《豫北道上》一文记载:“最地道而又最为远近知名的道口锡器,以官秤论价,有花的每斤一元六角,无花的每斤一元四角六分。凡来道口的游人,吃烧鸡,买锡器,殆多不肯交臂失之。地方人士,又多以此二者为外出馈送之资”。著名相声大师刘宝瑞在单口相声《化蜡扦》中特别提到道口锡器。中国锡器研究会副会长张景龙先生给予道口锡器较高评价:“我个人认为有以下特点:一造型古朴端庄……二材质厚重、耐用……”
道口锡器产品
道口锡器被评为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其造型图案基本保持了中原风格,体现出中原器物的敦实与耐用,在国内影响巨大。
(原载于2015年3月中州古籍出版社《风物滑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