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修武:东板桥与二郎庙

河南学习平台2019-03-15
订阅
作者:王保成

二郎庙正殿。

修武县东板桥村和我的老家南庄村相距不过三四里地,地头挨地头,所以,我从小对这个村子并不太陌生。农历二月初五是东板桥二郎庙会的正日子,这天下午闲来无事,我就驱车来到东板桥村。

早已随子女在县城定居的好友、东板桥村民王进才,也在这天特意回到村里和兄弟们、发小们团聚。当他听闻我要来看二郎庙,早早就在村口等着。见面后,他领着我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来到新修的二郎庙,见到了前些年率领信众重新修建二郎庙的刘光世老人。刘光世老人今年虽然已经85岁了,但精神矍铄、思维清晰,通过他的讲解和我早期的考证相互印证,东板桥和二郎庙的历史面目在我眼前开始清晰起来。

刘光世(左)与王进才。

民谣有云:“东板桥,西板桥,当中夹个二郎庙。”关于板桥村名的来历,有种说法是,现在东板桥村西的二郎庙,当时为河水所环绕,前有沟渠,后有发源于陆村的龙拱河,从县城北门向北延伸的官道,到此后自然要架石建桥,因多用石板,故而被称为板桥。此处河源众多,纵横交错,土地肥沃,农业发达,加之官道从此经过,交通方便,因此聚为村落,并以二郎庙为界,以东的村子叫东板桥,以西的村子叫西板桥。

但是,在现在的东板桥村南,有一座名为观音堂的寺院,寺院里有一块刻于嘉靖十三年(1534年)的《重修观音堂记》的古碑,上面记载此村在明代叫板桥营,是明军的屯营之地。其碑正文如下(“□”为漫漶不清难以辨认之字):

重修观音堂记

怀庆卫右所治北□□六真□别墅后学□清溪额撰书

板桥营正南中观音堂,所自有营之始建而镇焉。营之耆年□朔望节期率幼奉香火者,所以欲人起其诚敬,更相劝勉而为善,无他意也。岁久,人心怠不如初,风雨□而颓敝,基址仅存,顾而念之者少。嘉靖元年正月,营中长者屡屡感而入梦,睹其形象,凛然肃然。尤兴、付简、王守制以是□之□众,众曰:“然。”“欲重修可否?”众亦曰:“然。”兴先捐地三丈以扩规模,守制继而率诸众鸠木植砖瓦建堂三间,内陆续塑观音及诸佛罗汉等像,左又建伽蓝神祠,延及嘉靖甲午功方毕就。自斯堂二建,人之耳目一新,感化□地,祈祷有归,而可保平安无事矣,故不得不勒石□□岁□云。

时嘉靖十三年春十五日立

汲新县石工:□江、王德同、李□□

板桥营是明代的屯营。所谓屯营,和明军的军事制度有关。据《明书·兵志二》记载,明代将军队的编制定为卫所,在京师和各地要害处设立卫所,一郡设所,连郡设卫,军士皆世袭。各卫所分属各省的都指挥使司(都司),统由中央五军都督府分别管辖。屯营里的军户,以屯田为主,兼有操练、戍守任务。根据《重修观音堂记》的内容,碑首题“怀庆卫右所治北”,怀庆因地处山西、河北、河南要冲,明初在怀庆设立卫所,“洪武六年夏四月,设立怀庆卫,以广西护卫指挥佥事阎鉴权卫事”。明朝卫所制度规定,一个卫所下设5个千户所,每个千户所下辖10个百户所,一个百户所下辖两个总旗,一个总旗下辖5个小旗,一个小旗有10名旗军。一个卫所有5600名旗军,千户所有1120人,百户所有112人。怀庆卫下边怀庆府、卫辉府、大名府,设立前后左右4个千户所,怀庆府有后、左、右3个千户所,有军户“三千九十二户,九千六十四丁□”。从碑刻中可知,怀庆卫右所的所治应在板桥营附近,甚至就在板桥营。碑阴刻有重修观音堂的善士名单,最上端大写千户和百户长官各二人的名单,即千户张玺、傅应麒,百户陆钦、米隆。那么,很有可能板桥营是千户所或者百户所的所治之地,即碑文开头所说的“怀庆卫右所治”,因为这位署名“□清溪”的碑文作者自称为“六真□别墅后学”,六真即历史上的六真乡或者六真山。六真乡即现在的陆村一带,六真山即现在的九里山,这些都在东板桥北,与其相距不过5余公里,所以“怀庆卫右所治”极可能就是板桥营。另外,现在的东板桥在修武县五里源乡是仅次于五里源村的大村,人口4000多人。由此可以推测,当时的板桥营也不会小。这里驻扎有数百名甚至千余名军士,加上其家属就是一个很大的村落了。

据正德《怀庆府志》记载,怀庆卫屯营共有53处,其中怀庆府河内县(现沁阳市)、温县各七屯,修武县十屯,武陟县五屯,济源县(现济源市)、孟县(现孟州市)各一屯,卫辉府辉县四屯,大名府东明县十八屯。在东板桥附近,带有“营”字的村名还有五连营(现五里源)、朱营、烈杠营、钓台营、磨台营,五连营应该是五个相连的屯营,加上朱营、烈杠营、钓台营、磨台营、板桥营,刚好10个营,说明这一带是明军在修武屯垦的集中驻地。

还需要说明的是,这些军户世代在军籍,也就是说,他们的户籍和土地归军队管理,地方不得插手。其后代可以读书,但不可以参加科举考试。明亡清兴,军户制度废除,这些军士重新划入民籍,成为真正的乡民百姓。

刘光世老人说,二郎庙的历史悠久,据说兴建于五代时的后周。但有准确文字记载的,则是原来庙中的一个香案,其上刻有年代,即金代大定二十年(1180年)。说明二郎庙的修建不会晚于这个年份。

1936年5月中旬,中国营造学社专家刘敦桢带领助手陈明达、赵法参到修武考察古代建筑。头天他们考察了县城的古建筑,第二天即5月17日,刘敦桢等人从修武县城乘车赴汉献帝陵,经马坊村海蟾宫,抵古汉山,登玉皇庙,测量献帝陵;返城途经东板桥村,考察二郎庙。刘敦桢在其《河南古建筑调查笔记》中对二郎庙进行了描述:“经东板桥二郎庙,大门内献殿三间,其后紧接正方形正殿一座,每面三间。正西用八角石柱,斗栱材栔比例颇大,其梁架结构,极与安平县圣姑庙接近,惜局部经雍正间修改,因陋就简,颇失原意。殿内青石香案,琢卷草甚美,有金大定二十年题名,甚足珍异。” (未完待续)

作者单位:焦作日报
河南学习平台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