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樵山与岭南理学的传承》,任建敏、温春来著,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明代以前寂寂无名的西樵山,在正德、嘉靖年间,迅速崛起。以湛若水、霍韬、方献夫等名贤为代表,在西樵山创建书院,传播理学思想。其中,湛若水所创建的大科书院之名,可以与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相提并论。当时的浙江学者方豪称:“西樵者,天下之西樵,非岭南之西樵也。”
清乾隆年间,顺德人刘子秀所描绘的《烟霞洞图》再现了当时西樵山上的讲学气息。
西樵山作为珠江三角洲重要的人文之山,很早就吸引了华南研究学者的注意,并在其论著中有专章的讨论。不过相关的研究中,尚未有以西樵山为中心,详论西樵山与岭南理学传承的关系的专论,《西樵山与岭南理学的传承》试图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对西樵山与岭南理学的传承脉络作进一步的深入探讨。
本书通过介绍理学在岭南的早期传播历史、西樵山作为理学名山崛起的经过、明中叶西樵诸贤的思想与实践、明清之际西樵山的理学传承、清代西樵山的理学及其影响等内容,梳理五百年来西樵山的理学脉络,并且在考察西樵山理学的代表人物、思想演变为主线的基础上,辅以社会史的视角来呈现西樵山的理学的传承与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