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郑州“杜岭方鼎”

河南学习平台2019-12-20
订阅
作者:郑州市地方史志办公室

杜岭文化墙 周绿坡 摄

方鼎出土

1974年9月,工人们在河南郑州杜岭街张砦南街进行地下施工时,挖掘到坚硬的金属器物。在清除器物周围的泥土后,两只外形类似的巨型青铜器现身。经逐级上报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现场发掘出两件青铜器,并发现一件铜鬲和一些陶器碎片、石器、人骨、兽骨。“杜岭方鼎”沉睡地下3000多年后重见天日,是至今发现的年代较早、体量较大、铸造完美、保存较为完整的商代早期青铜器。

国家博物馆“杜岭一号”方鼎

研究鉴别

两尊铜鼎由于发掘地在杜岭街道辖区,并且鼎口处都呈方形,于是就被命名为“杜岭一号”方鼎,又因为铜鼎上有很多兽面纹饰、乳钉纹饰,铜鼎的学术命名被定为“兽面乳钉纹铜方鼎”。两尊青铜方鼎中,大的被命名为“杜岭一号”,小的被命名为“杜岭二号”。

经过测量、鉴定,“杜岭一号”通高100厘米,口径横长62.5厘米,纵长61厘米,基本呈正方形,腹壁厚0.4厘米,重86.4公斤。整个器身呈斗形方腹,口和腹略呈横长方形。腹较深,腹壁微内敛;平底,口沿稍平外折,有凸棱似子母口的双折平沿,方唇。两侧沿面上有两个对称的圆拱形立耳,双耳的上端微微外张,耳的内壁和侧壁皆素面,唯耳的外侧面呈凹槽形,凹槽内有三道圆拱形凸棱纹。鼎腹四壁偏上部装饰带状饕餮纹八组,呈带条状分布,其中四壁中间和4个转角处各有一组。每壁的两侧和下部装饰有排列整齐的多排乳钉纹。两侧边各为4行,下部为5行。鼎足为4个上粗下细的圆柱体,每个足表的偏上处环绕饕餮纹两组,靠外侧的一组与腹壁的饕餮纹相同,靠内侧的一组饕餮纹双眼内无凸起的圆珠,每个足表的偏下部又各饰凸弦纹三周,足底呈圆鼓形凸起。腹底和足表皆有烟熏痕迹。

“杜岭二号”通高87厘米,口径横长61厘米,纵长61厘米,重64.25公斤,形制、纹饰布局等和“杜岭一号”相同,但其口和腹为正方形,口沿平折,鼎耳外侧的凹槽内有两道圆拱形凸棱纹。出土时一耳残损,掉在该鼎腹内的底部,腹底和足表也有烟熏痕迹。

镇院之宝

河南博物院“杜岭二号”方鼎

“杜岭方鼎”出土后,在全国引起巨大轰动。经过各方多次协商,达成保护、存放协议。“杜岭一号”被运至北京,存放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杜岭二号”留在河南,初期存放在河南文物考古研究所。

为了纪念“杜岭方鼎”,郑州市在人民路、商城路交会处,专门建成“商鼎公园”。公园最醒目的标志为矗立在公园西部的“杜岭一号”仿制模型,成为郑州的地标建筑之一。

后来,河南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博物院分成两个单位,“杜岭二号”被存放在位于人民路、金水路交会处的河南博物院保存。河南博物院迁至农业路后,“杜岭二号”也随之迁往农业路新址,占据主展馆二号厅的“主位”。

2007年,在河南博物院建院80周年之际,开展评选“九大镇院之宝”活动。经专家们反复商酌,“杜岭方鼎”从河南博物院的13万件藏品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青铜时代前半期(夏与早商、中商)古物序列中唯一一件入选河南博物院“九大镇院之宝”的重器。

(原载于2018年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杜岭街道志》)

来源:《杜岭街道志》
作者单位:郑州市地方史志办公室
责任编辑:魏海薇 田建光
河南学习平台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