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非遗丨江苏苏州:让缂丝产品“飞”入百姓家

江苏学习平台2019-08-31
订阅

在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仁和织绣工艺品有限公司的制作车间里,几台不同尺寸的木织机有序摆放着。织娘们端坐于前,手持竹叶形小梭和木梳形拨子熟练地操作着,她们正在制作中国独有的古老丝织工艺品——缂丝。

操作木织机制作缂丝

谢晴容是仁和织绣的总经理,她介绍,缂丝是以生蚕丝作经线,彩色熟丝作纬线,以“通经断纬”的技法织成的丝织品。目前,国内缂丝从业者共200余人,仁和织绣缂丝工人人数占了行业总人数的1/5。

技法独特,“承空观之如雕镂之像”

有别于刺绣仅凭一根绣花针、一个手绷即可随时随地进行,缂丝的制作往往更具“仪式感”。缂丝一定需要织机才能进行,所以制作过程较之刺绣有所局限。但是,缂丝的尺寸大小却没有限制,而且因为制作技法的独特性,缂丝可以通过改变经线纬线而呈现别样的效果。缂丝自古就有“一寸缂丝一寸金”的说法,通常被作为皇室用品或贡品。

缂丝作品色彩丰富、花纹立体

有别于人们更为熟悉的双面绣,缂丝作品两面如一,且因为是织布时将花纹融入,因而完全不见针脚的存在。当光线穿透缂丝中间的细缝,远观空隙处便如露珠一般,缂丝上的画面轮廓也更加立体起来。谢晴容介绍,这是缂丝独有的特点,古人称之为“承空观之如雕镂之像”,而缂丝也是所有丝织技法中唯一能呈现这一效果的。

致力创新,为古老技艺注入新活力

2005年8月,仁和织绣与刘令华跨界合作的大型缂丝地屏《贵妃醉酒》开工,这是仁和织绣第一次尝试用传统工艺体现油画效果。这件长2米、宽1.7米的作品由9个织娘历时四年半完成,用工4万多个工时,采用1000多种色线及多种缂丝工艺精心制成,创造了单幅作品耗时最多的世界纪录,也是有史以来最大尺寸的缂丝作品。

缂丝作品《贵妃醉酒》

谢晴容的母亲曹美姐是《贵妃醉酒》制作团队带队主创人员。作为国家级高级工艺美术师,曹美姐凭借着对缂丝艺术的喜爱,经过30多年的钻研,不但继承和发扬了传统,还不断打开局面,让缂丝走向国际。此次《贵妃醉酒》的大胆尝试就创造了中西合璧艺术创新的新纪录。

在曹美姐看来,缂丝擅长表现线条的细腻感,所以大多数作品是以中国工笔画为底稿;油画作品颜色叠加丰富、立体感强,在细节的处理上也更具挑战性。为了更好地表现油画呈现的效果,在制作《贵妃醉酒》时采用了拼线戗色的技法,将不同的颜色混在一起,体现出颜色的叠加渐变效果。《贵妃醉酒》打破了缂丝传统的框架,开创了以油画为题材的记录,也让缂丝艺术的未来传承拥有了更大的空间。

保护传承,让非遗妆点生活

在谢晴容看来,对非遗真正有效的保护传承并非将其“束之高阁”,而是尽可能揭开神秘面纱,让更多普通人有机会走近和了解。2019年,仁和织绣还推出了“缂丝三进”项目,分别选择了十家企业、学校、社区,主动作为,将缂丝艺术“送”到人群最密集的地方。

“我们希望改变大家对于非遗的传统观念,让非遗也能在普通人生活中产生‘画龙点睛’的作用。近期,我们还在开发缂丝饰品,未来还会开发缂丝鞋、帽等,这些也是创新,以多样化的方式,让缂丝艺术被更多人了解。”谢晴容介绍说。

此外,仁和织绣还花四年时间起草了缂丝行业标准,并与科研机构合作攻克了缂丝“防水、防油、防污、防霉”的技术难题,填补了行业空白。谢晴容表示,将借助政府的引导推广,让缂丝这一古老的技艺走得更长远,并且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示范作用。

来源: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网站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党工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郭健 许建国 吴艺梦 蒋志初
江苏学习平台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