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逢年末,时光拓印出奋进的足迹,提笔擘画着新的使命答卷。
回望2019年,贵州能源工业在新机制运行的征程中,留下了串串闪光足迹,煤炭、电力、可再生能源等领域纷纷“安装更新包”,改革作为主线,贯穿转型发展全程。
根基稳,优质供给蓬勃孕育
6911万吨!这是电煤供应年终答卷,2019年供应量同比增加611万吨。电煤供应形势从“多年冬季电煤供应紧张状况”到“紧张状况得到极大缓解”再到“形成健康运行态势”,成绩可谓优异。
1830亿千瓦时!贵州省调电网发电量数据亮眼,2019年省调电网供电量171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8%。贵州展示出充足的电力供给和电价竞争优势。
国家“十五”计划重点工程、贵州省实施“西电东送”战略的标志性工程,构皮滩水电站(省能源局供图)
30亿元!减少企业用电支出“相当给力”,在贵州,水火电发电权交易促进水电、火电利益紧密联结,2019年市场交易电量突破500亿千瓦时,电价竞争优势“坐稳坐实”。
......
数据振奋人心,贵州能源系统用一份稳健的成绩单,为贵州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打牢根基、注入活力。
坚决淘汰落后培育先进
将时光的指针稍稍回拨。彼时,贵州能源工业运行机制长期未理顺,一直困扰着能源工业的发展。煤炭、火电、水电三方陷入长期利益博弈,各方都从自身利益出发开展生产经营,政府对能源工业的调控也较为疲软。此外,还存在煤炭生产方式粗放、煤炭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高、火电机组容量普遍较小等问题。
尽快理顺煤炭、火电、水电之间的关系,迫在眉睫。
电网员工在西电东送主动脉之一的500千伏安青线上作业。刘晓林摄
2017年5月,《贵州能源工业运行新机制实施方案》正式出台。
方案明确,要形成煤炭、火电、水电利益共同体,打通煤—电—用产业链,提高能源工业整体防风险能力,做大做强能源工业,着力打造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具体而言,在实现水电和火电的均衡稳定供应方面,开展水电、火电、发电权交易,合理分配西电东送计划;在稳定煤炭生产方面,增加汛期电煤储备,保证火电最低开机和最低日进煤量,保证煤炭最低日产量;在降低能源供应价格方面,相对固化电煤供应价格,最低限度降低企业用电价格。
察势者明,趋势者智。淘汰落后产能,加快转型升级,贵州能源工业蹄疾步稳。
实际上,新机制创立的当年,就已释放出极大的改革红利。完成省内电煤供应5808万吨,比2016年增加1600万吨,全年市场化交易电量436亿千瓦时、降低企业用电成本40亿元,初步实现企业利益共同化、全省利益最大化的预期目标。
贵州乘胜追击,2018年至2019年间,系列能源产业相关政策、实施方案、行动计划相继出台,囊括了包括《关于进一步落实能源工业运行新机制加强煤电要素保障促进经济健康运行的意见》《加快煤炭工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基础能源产业振兴实施方案》(下称方案)及《2019年行动实施计划》《提高统调煤电机组发电利用小时数实施方案》等在内的一揽子政策措施。
随着上述政策措施密集出台,加速了基础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步伐,迸发出前所未见的能源“黔景”。
新机制运行两年,破解了能源运行大起大落影响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难题顽症,释放出极大的制度改革红利。持续数年的冬季电煤紧张状况得到极大缓解,具有竞争力的电价优势开始积累,利益共享的煤-电-网-用协同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作为贵州十大千亿级工业产业振兴行动的“先锋队”,保守预估,贵州基础能源产业产值到2020年将迈上2000亿元台阶。
闪耀创新智慧的贵州现代能源体系
构建现代能源体系,高质量发展是必经之路。
2019年初,贵州省能源工作会议提出,要把推动高质量发展作为根本要求,加快推动质量、效益、动力三大变革。推动能源产业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煤炭工业是能源工业的“当头炮”,改革步伐不能迟疑。
在兖矿贵州能化发耳煤矿,调度员轻点按键,地下200米的采煤系统轰鸣启动。记忆截割、支架自动跟机、雾化除尘,遥控可达,相关数据实时显示在地面监控中心。
操作员朱加贤在地面调度指挥中心操控井下31004采面生产作业。省能源局供图
发耳煤矿,是贵州建成的西南地区首家同时完成综采工作面智能化、生产辅助系统智能化的煤矿,也是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省级标杆项目。在这里,煤矿开采跨入了“无人驾驶”新时代。
“以前,传统的采煤工作通常需要2名煤机司机跟机操作、6名支架工分段跟机拉架。现在,智能化工作面的安装让我们的工作效率大幅提升,1人跟随煤机操控干预、2人工作面巡视就可以了。”兖矿贵州能化有限公司发耳煤矿董事长孙守义介绍道。
31004智能化工作面,煤矿开采跨入了“无人驾驶”新时代。发耳煤矿 供图
不仅发耳煤矿,贵州通过智能机械化升级改造,青龙煤矿、小屯煤矿主要生产系统均实现了地面远程集中控制,井下机电岗位“有人巡检、无人值守”实现常态化;累计减少岗位用工260余人,年节约人工成本2600余万元,实现了减人增效。
当粗放式劳动密集型产业插上机械化、智能化的“羽翼”,转型升级就有了“突围”的利器。贵州聚焦煤矿“两化”改造主线,2019年煤矿采煤机械化率达到85%,计划到2020年,全省将实现机械化改造实施覆盖率100%,辅助系统智能化、信息化服务管理和监控覆盖率100%。
在贵州,与能源有关的创新故事每天都在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