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湘潭:农业农村发展70年成就回眸

湖南学习平台2019-09-25
订阅
作者:黄武平

原省定贫困村韶山市韶山乡韶阳村,如今产业兴旺、美丽如画。(记者 欧阳天 摄)

新中国成立后波澜壮阔的70年,是湘潭市农业由弱到强、农民由贫穷到富裕、农村由萧条到繁荣,实现跨越式发展的70年。

70年来,湘潭农业农村事业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走出了一条富含时代特征、具有湘潭特质的“三农”发展之路。

农业综合能力大幅跃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沧海桑田,今非昔比。70年来,湘潭市农村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呈现百花齐放的蓬勃生机,成功由农业大市迈进了农业强市。

农产品保供给能力增强。湘潭市粮食产量由1949年的34.4万吨,提高到2018年的130万吨,是1949年的3.7倍;其中,高档优质稻面积增加至40万亩;生猪年出栏量由12万头增加到368万头,是1949年的31倍;油料、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增长幅度均在30倍以上。大力实施“优质粮食工程”,绿色有机粮油产品市场占有率达45%,绿色食品认证17个,中国驰名商标2个,省著名商标7个。产业结构由“粮猪独大”逐步向粮经饲统筹、农牧渔结合转变。肉蛋奶果菜茶等重要农产品多元化发展,全面实现了由供给短缺、品种单一向供给充足、种类繁多的转变,人民群众正由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健康转变。

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全面实施“粮安”工程,大力加强粮食生产、流通、储备能力建设,相继建成85万吨信息化智能化仓容,成品粮100%实现安全绿色生态储粮。农机总动力由1949年的5千瓦增长至2018年的286.7万千瓦,增长57倍,中南农机机电产品展示交易会在湘潭市连续举办7届,年均实现成交额2亿元以上。“弯腰割稻几十年,如今农机开进田,轻松割稻不用镰,农民双抢笑开颜。”这是农村农业机械化的真实写照。

目前,湘潭市已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101万亩,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比达到75%。杂交水稻等重大农业技术不断创新,湘潭市共创建农业院士专家工作站3个,省级技术研发中心2个,围绕水稻种植、种质研究、沙子岭猪资源保护等开展广泛研究,先后制订农业技术标准20余个,获发明专利150余个,雨湖区泉塘子农技站于2008年由袁隆平院士授牌“国家杂交稻水稻工程研究中心中试示范基地”;2018年,沙子岭猪配套系(新品种)通过农业农村部新品种初审,成为湖南省第二个自主培育的畜禽新品种。正在建设的农业农村智慧产业体系、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建设工作跻身湖南省前列。湘潭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已达到214.32亿元。

农业产业发展加快推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回眸70年,湘潭市农业产业发展方式之巨变,主要体现在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农业产业链不断延伸。

全产业链发展加快。2018年,湘潭市“3+3”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全产业链产值达850亿元。构建了从生产、加工、流通到服务的完整产业链条,农产品加工企业达685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125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4家,省级龙头企业25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总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值达到2.8:1,湖南省领先。湘莲全产业链产值达80亿元,加工贸易量占全国的80%左右;沙子岭猪获得“最受欢迎湘菜名优食材”荣誉称号,年市场供应量达8万头以上,引进湖南九鼎集团组建了湘潭新湘农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构建了“公司+基地+农户+连锁专卖”的产业开发格局。

三产融合发展进一步推进。发挥长株潭一体化发展优势,盘龙大观园致力于打造国家5A级生态旅游度假景区,2018年接待游客约100万人次;昭山示范区七星村形成了“处处是景点、户户有产业、人人能增收”的美丽乡村建设模式,日平均接待游客达2000余人次。精心布局10大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坚持科学定位、特色发展。2018年,十大园区引进规模经营主体127家,流转土地9万多亩,累计完成投入近70亿元。吸引了亚栖亚、金景丰、北马峰等一批优质项目入驻园区。农民收入渠道日趋广泛,由单一的种养收益为主,向多元化收入方式转变,就地就业比例逐年增加。湘潭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408元,绝对值排名湖南省第三。

农村改革力度不断加大,农村发展活力充分释放

从1982年开始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2016年全面推动农村承包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再到2018年底,全面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的政策得到落实,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进一步得到巩固和完善。

2017年,湘潭市正式启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2018年底59个镇(街道)、819个村(居)全面完成清产核资工作,成员身份确认工作目前已进入扫尾阶段,集体资产的集体所有权、农户资格权得到进一步落实和保障。

从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费,到2016年农业“三项补贴”改革全面铺开,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体系日益完善,强农惠农富农的政策体系得到巩固完善。一系列改革充分释放农业农村发展活力,2018年湘潭市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01.8万亩,流转比例达到60.5%,超过全国近20个百分点。湘潭市农民合作社发展达到2278家,家庭农场达到1041家。湘潭市国家级示范社达22家,省级示范社达66家,市级示范社达218家,市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达165家。目前,湘潭市共发展“托管式”“承包式”“全程式”“点菜式”等多种类型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合作社239家,一批新乡贤领头人回乡创业,带动当地农民发家致富。

脱贫攻坚取得重大胜利,乡村振兴步伐加快

2014年,湘潭市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6183户118587人,省定贫困村65个(并村后59个)。截至2016年,省定贫困村全部退出。2018年湘潭市累计脱贫115219人,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底的5.74%降至0.36%。

近年来,湘潭市共有15865户贫困户获得了产业帮扶,14689户贫困户与相关企业(合作社)建立了利益联结关系,7675人通过转移就业脱贫,1169人获得易地扶贫搬迁;累计解决9.53万名贫困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1.75万户4类重点对象的住房安全问题。农村低保标准线与扶贫线“两线融合”、健康扶贫市级“一站式”综合结算平台建设湖南省领先。贫困人口城乡居民医保和扶贫“特惠保”参保、“先诊疗后付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现全覆盖。

乡村治理体系不断健全。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选优配强村级两委班子,湘潭市763个村共建立3个党委、551个党总支和1617个党支部。市、县(市)区、乡镇选派了一批驻村“第一书记”,实现了所有村全覆盖。村务公开、村规民约、民主评议、便民服务等制度得到普遍实施。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路、水、电、讯、气等基础设施全面提升。湘潭市汽车通村全覆盖,农村道路硬化里程达6000公里,通村公路硬化率由2006年的37%提高到了如今的96%以上。建设通讯塔台470座,农村通讯信号实现全覆盖。农田水利基础建设不断加强,共建设水利水电工程16万多处,蓄引提总水量15.53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96.88%,旱涝保收面积占耕地面积86.32%,建设节水灌溉农田4.28千公顷。韶山灌区被誉为璀璨的“湘中明珠”。

农村人居环境逐步改善。为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这场乡村振兴“第一仗”,湘潭市共建成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27个,湘潭县、韶山市被评为湖南省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县(市)区。湘潭市769个行政村基本完成生活垃圾治理,农村垃圾集中处理率达到100%,常态保洁机制逐步健全,垃圾分类减量推广效果明显,并在湖南省率先开展整村推进的农户无害卫生厕所改造。秸秆禁烧工作成效显著,资源化利用率达84%。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治理设施配套建设比例达80%以上,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82%,建成了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体系。

来源:湘潭在线
作者单位:湘潭日报社
责任编辑:丁玉洁 冯军
湖南学习平台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