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石景山区卫生健康委选派的石景山医院妇产科副主任高慧莉、检验科副主任李晓松和急诊科主治医师尚少红3名医生来到祖国版图的西部边疆——新疆和田墨玉县,分别赴墨玉县妇幼保健院孕产保健部、检验科和输血科以及墨玉县人民医院急诊科,开展为期一年的医疗支援工作。
初到墨玉
初到时晴空万里的墨玉
墨玉县位于昆仑山北麓,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总面积2.5万平方千米,有维、汉、回、蒙、哈萨克等21个民族,其中维族占97%。墨玉县属极度干燥的大陆性气候,年平均降水量35.2毫米,昼夜温差大。这里空气干燥,多沙暴,多浮尘,墨玉一年平均有220多天的沙尘天气和60余天的沙尘暴。初到时,医疗队员们还能尽享墨玉异常晴朗的天气,但是到达墨玉县的第三周,大家就真正体会到了“春天不吃沙,哪算和田人”的深层含义,铺天盖地的沙尘来了,昏天盖日,举步维艰,呼吸之间充满了浓浓的尘土味,干燥的环境让人口干舌燥,咽部不适,痛痛快快地验证了“一天要吃半斤土,白天不够晚上补”这句老话。
沙尘暴袭来时的墨玉
赴疆心语
“到边疆去,到农村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自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一代又一代怀揣建设祖国梦想和革命信念的青年人,奔向边疆和农村,把青春热血奉献给祖国。“提高当地医疗技术水平,留下带不走的医疗队”。新时代,援疆医生初心不改,牢记使命,下定决心一定要努力工作,展现出北京援疆干部的良好素质。
尚少红医生在给病人应用无创呼吸机
她们积极了解当地风土人情,取得相互信任,快速融入墨玉县医院这个大家庭。她们尊重民族风俗习惯,与当地民族同胞融洽相处。虽然病患大多是维吾尔族同胞,在治疗问询时经常会出现言语不通、沟通困难等情况,但是援疆医生们主动加强与维族同事的沟通,在他们的帮助下尽快适应当地的情况,理解患者需求,了解科室情况,快速进入工作状态。
高慧莉主任查房指导
发挥所长
援疆医生从一开始就注重发挥自身优势,从医院管理、临床诊疗、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技术提升、教学科研等多个方面,逐渐加强当地医疗骨干人才的培养,努力实现由“输血”到“造血”的转变,让各族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墨玉县妇幼保健院援疆医生高慧莉从孕产保健部的科室管理建设入手,以核心制度为抓手,完善首诊负责、科室交接班、三级查房、病历书写等各项制度,规范门诊围产保健流程,并协助开展了多台复杂剖宫产手术;同时,建立了与墨玉县妇幼保健院医生的微信群,随时解答临床工作中遇到的各项问题,并将手术步骤、图谱及最新进展进行分享,做到“授之以渔”。墨玉县妇幼保健院援疆医生李晓松,从检验科和输血科科室管理、专业技术、服务能力等方面入手,规范室内质控和室间质评,规范检验工作流程,重新规划生物安全实验室分区,根据临床需要开展了甲状腺功能检测等5项新的检验项目;在科内讲课10余次,认真解答临床疑问,并把检验科的新项目新动向积极向临床推广和宣传。墨玉县人民医院援疆医生尚少红注重做好急诊人才培养和带教工作,与急诊科同事一起查房、讨论病历,指导科室医生书写病历,建立急诊思维方式,加强急诊抢救流程落实,强化对危重病人的识别。
团结互助
援疆干部要受得住艰苦,耐得住寂寞,孤独随时伴随着每一个援友,远离北京,远离亲人的苦楚,是内心最难受的,但是当她们踏上边疆这片土地的那一刻起,就深深感受到了援友前辈的关心和照顾。“援友,援友,亲如兄弟……”这首《援友之歌》改编自《战友之歌》,亲切而真实地道出了所有援疆同事之间那朴素、亲密、团结、互助的真挚情感。来到墨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医疗队员们时刻都能感受到这种只有亲历援疆才有的特殊情感,尽管大家来自北京不同的医院,来到新疆目标只有一个——为墨玉县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为墨玉县人民的健康作贡献。共同的责任和追求使大家形成了团结协作的战斗集体,生活上大家互相关心、互相照应,工作上大家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继续前行
在墨玉县政府的安排下,援疆医生们参观了北京援建的新疆和田国家农业科技园指导基地,看到了周边平地而起的高楼大厦和全新的学校,整齐规划的街道和医院……,这些翻天覆地的变化,源于北京“十年如一日”的对口支援,是首都人民用无私的爱和真诚、持之以恒的坚持在边疆播下希望的种子,不亲身体验就体会不到“水滴石穿”、“人定胜天”, 不亲临现场就体会不到“星星之火”形成的“燎原之势”。援疆重任不是轻轻松松,不是敲锣打鼓就能实现,而是千万援疆儿女实实在在的付出凝聚而成的。北京援疆,正在改变着墨玉及墨玉人的生活,有力引领着墨玉创造美好的未来。参观中,她们学习了援疆干部张锐、王立中前辈的感人事迹,更加坚定了医疗队员的援疆信念,大家坚定地表示,“援疆是一场持久的接力,我们要沿着他们走过的路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