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功夫,佛山制造。
2019年12月下旬,为期5天的2019中国(佛山)大湾区功夫电影周落幕,这场光影盛宴留下的功夫文化话题仍在佛山大地回响。
这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颁布以来首次以“大湾区”命名的电影盛会,这是一场关于功夫影视发展、佛山功夫文化的盛宴,一场佛山、南海推动人文湾区建设的重大实践。
它以时尚的脉搏与佛山功夫文化的魅力在全网引发轰动效应,并给中国影视产业发展,尤其是粤港澳影视产业发展,以及佛山建设高品质文化导向型城市注入了新的内涵。它不仅为佛山、南海打开一扇更加开放的窗口,更为推动佛山经济高质量发展、大湾区建设探索新路。它留下的许多关于功夫文化的话题和影视产业发展的前沿思想,值得佛山借鉴和思考。
《叶问4》演员在电影周闭幕式走红毯,秀功夫。
功夫为媒:搭起走向世界舞台的桥梁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佛山“因佛而起,因武而兴,因商而盛”,在中国武术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相比陶瓷、粤剧、龙舟等传统文化,佛山功夫更容易跨越种族、阶层、文化、地域界限,具备强大的文化穿透力,是佛山具备世界级影响力的文化元素,完全有资格和能力成为中国武术文化即功夫文化的世界性代表。
目前,在佛山市武术协会登记在册的武馆有近300家,会员1万多人,武术练习者爱好者近50万人。由佛山各门派发展到国内各地的武馆有500多家,源自佛山的海外武馆社团更多达1730家,遍及178个国家和地区。佛山功夫在港澳乃至海内外影响深远,全球从佛山走出去的或者说佛山生发出来的“佛山武术人”超过670万。
在中国和平崛起年代,佛山功夫更是有着其独特的时代价值和历史使命。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深入推进,作为一带一路沿线城市、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组成部分的“武术之城”佛山,功夫文化正是其加速融入其中的重要部分和文化输出的最好纽带。
大湾区功夫电影周使这个孕育了一代宗师黄飞鸿、叶问的武术之乡再度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
而影视是最有冲击力和影响力的载体。本次大湾区功夫电影周在佛山南海举行,为佛山、南海搭起了一座走向世界舞台的桥梁,使这个孕育了一代宗师黄飞鸿、叶问的武术之乡再度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与此同时,南海以电影周为平台,把电影元素和地方文化特色深度融合,充分展示了城市形象,有利于把佛山功夫文化打造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城市名片。
正如北京电影学院“未来影像”高精尖创新中心主任、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国家电影智库秘书长侯光明所说,中国(佛山)大湾区功夫电影周生逢其时。佛山在中国电影发展的百余年历程中是一个璀璨的文化地标,其独特的人文特质淋漓尽致地体现在中国功夫电影中。融合了功夫动作与民间文化元素的中国功夫电影,成为连接全世界华人心灵的一座桥梁。
打造载体:推动文商旅产融合发展
2017年初,佛山提出要全面提升更具岭南文化特质的城市品位,重点打造“世界功夫之城”文化名片。
佛山作为“中国武术之城”,是南派功夫的发源地之一。以武术为核心的“佛山功夫”是个文化富矿,是提升城市人文形象,增值城市品牌的重要文旅资源,而南海更是最集中承载着这些历史文化、功夫文化的载体,可以通过挖掘“武术+旅游”“武术+文化”“武术+影视”,打造一个以功夫文化为核心的载体,整合相关文旅资源,推动武术产业、影视产业、文商旅融合发展。
本次大湾区功夫电影周就是很好的探索和尝试。围绕功夫这个主题搭起一个活动载体,不仅给广大市民送上一场极具功夫特色的视听文化盛宴,进一步擦亮佛山“功夫之城”城市名片,还聚集了人流,带动旅游、商业相关产业消费。
大湾区功夫电影周进一步擦亮佛山“功夫之城”城市名片。
事实上,南海武术与影视的结合,有着先天的地缘优势。其中,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南海影视城和西樵山国艺影视城成为重要的载体。西樵山国艺影视城经历了近7年的发展,已经崛起为省内“影视+旅游”的重要基地,在业内被誉为“北横店南国艺”,里面有香港街、上海街、广州街、明清皇宫、古大宅等多个景区,当中醒狮、武术、建筑等能凸显岭南文化特色的元素成为众多影视作品的取材、取景点。该影视城2012年至今接待超过300个剧组,相当于平均每周接待一个剧组。2018年,国艺影视城接待游客达100万人次。
“过去我们的消费主要集中在‘吃穿住用’,今后的消费会向‘安享乐知’转变,居民在消费时会更加注重安全、享受、娱乐、求知。”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侯云春认为,文化消费已成为我国经济的一个新增长点,成为消费升级的重要表现。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文化挖掘的深度,决定着旅游业开发的程度。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全域旅游的有机载体,即“+文化概念”,将激活更大的发展潜能。比如:旅游+文化(民宿概念的崛起)、电商+文化(潮流文化产生的潮流电商平台等)、体育+文化(竞技产业)、建筑+文化、影视+文化等,这些正是文化产业协同互联网和科技形成的产业融合。
功夫作为佛山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具有极强的资源链接性,“产业+功夫”不仅能够推动文旅市场和文化产业的盘活,同时能够满足市民及游客消费升级后对于特色优质文化内容和体验的所需,通过整合“功夫+旅游”“功夫+文化”“功夫+设计”“功夫+美食”等,推动武术产业发展、文商旅融合。
侯光明表示,当前,国家提出了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战略,这为佛山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而在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传播中,功夫电影扮演了重要角色。在当前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建设中,电影扮演着文化融合剂的角色,既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发扬提供了媒介载体,又为岭南文化的开拓创新提供了丰富的展现场域。
在当前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建设中,电影扮演着文化融合剂的角色,既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发扬提供了媒介载体,又为岭南文化的开拓创新提供了丰富的展现场域。
传播文化:讲好佛山故事推动文明建设
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武术已然成为刻在佛山基因中的一个重要符号。而这符号,经过影视剧对于黄飞鸿、叶问、李小龙三位佛山武术名家的渲染,显得更加生动形象。
而南海更是“一代宗师”黄飞鸿与叶问故里,民间自古习武成风、武馆林立,具有深厚的武术文化积淀。作为洪拳的一代宗师,祖籍南海西樵的黄飞鸿嫉恶如仇,武德高尚,医术精湛,是南派武术精神形象的典型代表。
目前南海共有160多家武馆,6万人参与武术传播和传承,同时在村居、学校广泛推广。南海在推动传承武术文化的同时不断探索创新之路,而通过电影艺术的呈现,在世界范围内大放异彩,成为提升南海武术乃至城市影响力的重要推动力。如果说,十多年前,咏春拳是“墙内开花墙外香”,国外有七八十个国家近300万人在学习咏春拳;那么近十年,随着《叶问》《一代宗师》等电影大受追捧,“花香”飘回国内,在广东珠三角尤为明显。作为叶问咏春故里狮山罗村,叶问纪念馆每年都吸引众多来自全国各地的咏春学徒前来寻根。
“中国武术最核心的、相比其他国家最独特的文化,不是战胜对手,而是自我超越。”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陈阳认为,在讲好功夫故事上,其他国家都不比中国更具备这方面的文化高度,因此我国影视人才更应该抓住这个优势。“许多武侠故事里,高人达到最高境界后会选择退隐,这更多的是表达了超越自我、融入自然的文化精神,这才是功夫片需要真正好好把握的。”
中国传媒大学客座教授、深圳市新原野娱乐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郑凯南表示,功夫片就是英雄片,它是让大家心目中有一种侠肝义胆、仗义疏财、为朋友两肋插刀的气概。中国立足于世界电影之林的也是功夫片,它能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民族文化。所以,佛山要借功夫电影讲好佛山故事,传承传播这种仁爱侠义的精神,这也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设。
整合资源:构建功夫文化IP产业生态链
打造佛山功夫文化IP,既是对我市产业结构的重新布局,也是我市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又一次重大尝试。而影视产业则是传播功夫文化的有效载体,打造功夫文化IP的重要一环。
因此,把打造佛山功夫文化IP作为产业转型升级、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文商旅产融合发展、建立文化自信的重要抓手,以“佛山功夫”为主题,整合、链接区域内文旅资源和政府、市场、媒体、民间的力量,构建从“概念-产品-平台-生态”于一体的功夫文化IP发展闭环,从而推动佛山、南海建设文化导向型城市。
近年来,佛山通过真金白银的政策扶持,建设产业园区,构筑服务平台,承办业内盛事,影视产业得到快速发展。截至2019年11月,全市影视及相关企业1241家。
著名制片人魏君子表示,其实佛山市具备动作电影发展的优势。本身是武术之乡,又紧邻香港这个动作电影的发源地、兴盛地,完全可以发挥粤港澳大湾区的优势,将动作电影作为核心竞争力,大力发展驱动,打造未来文化矩阵。
暨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李学武认为,佛山需要有前期孵化、中期拍摄、后期制作等龙头企业落户,辅以政府、高校、科研机构、金融机构的支持,形成优质营商环境。
南海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黎妍表示,本次功夫电影周可以用三个“全”概括。“全链条,功夫主题贯穿活动始终,凸显功夫文化特色;全领域,无论是活动场地的布置还是社会氛围营造,都体现功夫影视的特色;全方位,视觉方面有影展、海报展、话剧,听觉方面有开幕式的光影秀,味觉方面则有南海的美食,让大家全方位体验南海的文化特色。”
当一个文化IP形成品牌和高度影响力,它的产业生态链自然而然就形成了,而且必将成为带动第三产业发展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