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重庆市忠县的拔山地形平坦,因土壤肥沃,物产丰富而享有“忠县粮仓”的美誉,又因交通便捷、商贸活跃被称为渝东北最大的“旱码头”。2017年,拔山镇又因这里山清水秀、风景秀丽被评为重庆十大“最美小镇”,重庆市生态文明市范镇。古老的农业重镇重新焕发新的活力。
拔山场。毛幼平 摄
近年来,拔山镇通过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建设光伏富民工程、启动美丽乡村建设、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等,强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努力实现农业兴、农村美、农民富。
2018年,全镇实现农业总产值42192万元、工业总产值78500万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9652万元、旅游在建项目投资14145万元。新发展企业69家、个体工商户260个。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1 万元,集体经济收入36.4647万元。
特色效益农业发展壮大
柑橘产业不仅是忠县农业产业的一大支柱产业,也是拔山镇农业产业的重头戏。
近年来,拔山镇着力打造“忠县柑橘核心区”,全镇柑橘种植面积3.1万亩(其中标准化、信息化果园 3800亩),由12个柑橘企业、6个柑橘合作社、8个柑橘种植大户、1000余个散户经营。高换晚熟鲜销优良柑橘品种1万亩,有以爱媛38、金秋砂糖柑、大雅、春见、伦晚、沃柑、血橙为主的鲜食果,以及以长叶香橙、特罗维塔为主的加工果。柑橘基地设施配套齐全,有人行便道100余公里,机耕道70余公里,蓄水池200余口,灌溉管网30公里。2018年产量1.2万多吨,年产值1.2亿元,带动全镇800余户贫困户脱贫。
柑橘丰收。毛幼平 摄
拔山镇还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配套引进其它特色产业,现有粮油作物69000亩、蔬菜500亩、雪茄烟叶1700亩、核桃3000亩、笋竹1500亩、中药材1200亩等。有新型经营主体407家,市级名牌农产品1个。2018年全镇农业增加值27444万元。
乡村旅游活力迸发
拔山镇境内环境幽美,有被誉为“重庆十大最美特色乡村”的杨柳村,有清澈见底、碧波荡漾的阿金河,更有漫山遍野的柑橘果园……放眼望去,是一派美丽动人的田园风光。
田园风光。毛幼平 摄
近年来,拔山镇强力推进乡村旅游发展,成功举办“点亮阿金河”乡村旅游节,唱响“金色杨柳”乡村旅游品牌,2018年全镇接待游客突破1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800万元,同比增长90%。
“点亮阿金河”拔山镇首届乡村旅游节现场。毛幼平 摄
如今,走进杨柳村可以看到,在5000亩标准化柑橘果园掩映下,青瓦白墙的民居熠熠生辉;万顷碧海里,中韩文艺创作基地、钓鱼场、星级农家乐、水上游乐场散布其间。蓝天白云、小桥流水、田间小路……都散发着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的韵味。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金色杨柳”农业观光景区美不胜收,让人流连忘返。
农光互补项目助农增收
秋日的阳光下,拔山镇的田野里一排排太阳能光伏发电板整齐有序,蓝色多晶硅组件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布局在这里的光伏发电项目,自2017年建成以来,正在为拔山镇群众创造着源源不断的经济效益。
阳光新能源光伏产业是由重庆吉电新能源有限公司投资10亿元建成的15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占地3000亩,布局在拔山和马灌两个镇,其中拔山镇1800亩。设备安装成功后,只需工作人员电脑管控,不需要再投入其他劳动力。而且项目建设周期短,并网验收后,享受20年固定收益,不会受市场经济波动的影响,项目寿命可持续25年。
光伏之韵。毛幼平 摄
“该项目用地采用流转方式,覆盖群众800多户,其中贫困户72户,农户土地流转年收益约126万元。” 拔山镇镇长吴尚蓉说,除了通过土地流转获取收益,拔山镇正在积极组织利用光伏板下可利用土地,种植低秆喜阴农作物,“上面发电,下面种植土豆、空心菜、中药材等农作物,将大大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经济价值。”
拔山镇副镇长王国维介绍,目前光伏板下已种植中药材50亩、蔬菜100余亩,另有近1000亩可用土地正在组织再次流转利用。
此外,借助光伏发电项目落地忠县的契机,拔山镇大力发展分布式光伏扶贫富民工程。目前,已建成五星村集体20千瓦光伏电站、杨柳村集体50千瓦光伏电站。
五星村的光伏电站,是忠县首个村集体经济光伏发电项目。该项目实施地在五星村便民服务中心,光伏电板就作为棚顶安装在乒乓球桌等一系列健身器材的上面,既能发电创收,又能遮风、挡雨、隔热。
吴尚蓉介绍,五星村光伏发电项目采取的是全电上网模式,所产生的电全部输送给国家电网,每产生一度电可收入0.75元,一季度一结账。她介绍,平均年发电量达2.1万度,每年为村集体带来经济收入约1.6万元。
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
走进杨柳村,一条宽阔的柏油马路从北到南,几排农家小院干净整洁,房屋前后绿意盎然,三角梅竞相开放,构成了一副美丽的乡村画卷……近年来,拔山镇通过整治人居环境、建设农村清洁能源、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多管齐下打造美丽乡村,推动乡村面貌持续改善。
为提高公共服务和农民生活水平,拔山镇全面整治“脏、乱、差”村庄环境,补齐村道巷道、垃圾污水处理、饮水安全质量等基础设施短板,并加快村内健身广场、滨水步道、休闲庭院、健身场所的建成速度。
拔山小学新校区。毛幼平 摄
目前,拔山镇村级水泥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便民道路组组通,部分村组已户户通。大多数群众用上了自来水、天然气或沼气,大部分农户实现了农业机械化。村级服务设施完善,各村(社区)运动场地、健身器材一应俱全。
建设美丽乡村,不仅要有美的环境,还要让群众养成美的德行、得到美的享受、过上美的生活。
为此,拔山镇大力推进美丽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以“破除旧观念·致富奔小康”活动为契机,以院坝会为载体,深入群众开展“五村五户”评选,以榜样带动文明乡风传播,全镇共评选文明户、卫生户、书香户、园林户、和睦户219户。
同时,持续抓好移风易俗教育,加强农村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建立完善村规民约,让村民既有“身有所栖”的粉墙黛瓦,也有“心有所寄”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