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后坝区传捷报】铜仁玉屏沙水坪:将希望播种在坝区上

贵州学习平台2019-10-29
订阅
作者:梁圣 曾霄 王维维 金忠秀

深秋十月,对玉屏自治县新店镇沙水坪村来说,是收获“希望”的季节。

秋来渐寒,在沙水坪村却是一派热闹繁忙的景象,农户们正忙着在坝区栽种西兰花幼苗。“按10块钱一个小时算,我一天干10个小时,有100块工钱。”沙水坪村民姚茂金告诉记者,现在天天有活干,不怕没收入。

玉屏沙水坪坝区位于新店镇,涉及该镇沙水坪、新店两村,覆盖农户266户、1069人,今年1200余亩的沙水坪坝区,将要全部种上西兰花。这是沙水坪坝区第一次规模种植,也是坝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后,首次播种下“希望”。

深入农村产业革命,提高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组织化,坝区建设成为推动农业高效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的推进器。

改变旧观念播撒新希望

看着眼前的坝区种上西兰花,沙水坪村村主任刘文忠感慨道:“在前期开展土地流转工作的基础上,如今终于是种上了成片的西兰花,以往这么大的规模根本难以想象。”

此前,说到整合土地,开展规模种植,利用坝区经济促进增收,大多数村民却不买账。

这首先是观念问题。

刘文忠介绍,2013年以前,沙水坪村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土地大量丢荒,沙水坪坝区长满荒草。

“相对于其它地方的斜坡深谷,这么好的坝子就这么丢荒实在是可惜了。”刘文忠告诉告诉记者,前期,在看到大面积丢荒后,为了增加土地利用率,村里流转了部分土地种植杂交水稻,但收效甚微。

以往,村里的老人有一些旧观念,他们认为,种水稻才有饭吃,种玉米才能喂牲口。

种水稻虽然带动了一些收益,但市场不大,劳动力需求少,规模小、时间短等问题都制约着产业发展,无法盘活土地资源。

为进一步解决土地闲置与土地流转等问题,形成规模化种植,沙水坪村的党员干部走家串户,上门与村民交流谈心,他们大多数村民要的是“实在”,得此信息后,干部们心里有了底。

盘活资源推动坝区经济发展

发展坝区经济,首要目标是农民增收,让农民有活干、有钱赚。

大家开始算起了经济账,土地流转费、务工费、入股分工,与以往的看天吃饭一比,这样清晰明了的经济账,让大家动了心。

但是土地流转后,产业选择种什么?这是个难题。

这是产业选择的问题。

改变传统的种植模式,但种什么有市场、种什么能赚钱?就在沙水坪村头痛如何选择好产业时,叶可建来了。

“我有信心把沙水坪坝区搞好!”叶可建是浙江台州人,2015年来到黔东南州岑巩县种植大棚西瓜和西兰花。经过三年时间的经营,市场反应好。西兰花是高效益蔬菜,而亩产较为恒定,需靠扩大种植面积才能挣钱,他便看中了沙水坪坝区。

谈起种植西兰花,叶可建信心十足说到:“市场和技术方面完全没有问题,而且如果在沙水坪坝区种植西兰花的话,平均每天最少需要35个劳动力,也解决了附近村民的就业问题。”

要集中1200多亩土地,种植大家都没接触过的西兰花,村民的顾虑更大了。叶可建决定以每亩700元的土地流转费,再加上就近务工费,还采取“公司+村集体+农户”的发展模式,按“721”比例分红。

“要不咱们试试?我觉得叶老板说得挺靠谱的。而且土地丢荒的丢荒,种包谷、栽谷子也收不到好多斤,还不如一起种。”村民刘昌伦虽有顾虑,但也抱有一试的期待,希望坝区真能让大家增收。

销售有门路市场有前景

为了进一步打消村民顾虑,让他们看到实实在在的收益,2018年叶可建选择在沙水坪村隔壁的洞坪村种植西兰花。一季西兰花只需三个月左右便可成熟,收完西兰花之后,他又在洞坪村种上了西瓜等精品水果。

“仅仅种西兰花期间,我们就发放了30多万元的劳务费。”叶可建说,种西兰花,又种水果,土地不闲置,不仅规避了一定的市场风险,也能全年为村民提供务工机会。

“家里的5亩多地都流转出去了,有近4000元流转费,我妻子一个月的务工费3000多元。一年下来,就她一个人挣的钱都比以前我们两人种地的收入还多。”村民刘元虎告诉记者,多了这些收入,家里已经盖起了三层楼的小洋房。

同样是在家门口,同样是在种土地,洞坪村实现了增收致富,村民的积极性更高了,沙水坪村的村民也看在了眼里。

起初,对这场产业革命的疑虑,最终,实践成为最好的证明,村民也成了最好的宣传员。

沙水坪村的众多村民打消疑虑后,纷纷行动起来,把土里收拾干净,统一种上了孕育着他们增收致富希望的种子。

叶可建介绍:“西兰花亩产近3000斤,市场价格一般在每斤2元-3元间波动,市场前景广阔。今年我已经接到2030吨的订单了,其中北京的商家订购2000吨,贵阳的永辉超市、合力超市等订购30吨。”叶可建惋惜道:“但因为种植面积还是不够,所以只能接北京商家的1000吨订单。等农户熟悉之后,就让他们自己在坝区之外的土地上也种,我可以免费提供技术培训、保底价格收购,让农户增加更多收入。”

“万事开头难,第一步终于迈出去了。”刘文忠说,孕育着农民增收致富的希望就正如坝区上所种的幼苗一般,在不断茁壮成长。

正是这样1600多个孕育着希望的坝区,不断汇聚成一股力量,推动着我省农民加快富起来,农业尽快强起来!

来源:天眼新闻
作者单位: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
责任编辑:杨秘 吕寄望
贵州学习平台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