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爽面前,就是整个北京西站。
三面大屏幕,足有20米长。数据跳跃,画面更新,进站人数、候车人数、列车到发正晚点、是否上水……西站的各个角落,大事小情,都闪烁在大屏幕上。
肖爽,36岁,长发高高拢在脑后,妆容淡雅,制服熨帖,透着爽利。今年春运,这位已值守12年的“客运老兵”,有了新岗位——指挥中心“自由人”。何谓“自由人”?“有事,全找她!”
肖爽侧着头,盯着屏幕。有时候,她觉得自己面对的就是一片大海,表面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汹涌。
春运第一周,有一天,G92次晚点。
“因故,G92次在太原南站发车时就晚点30分钟。”从运转车间值班站长那听到这个消息,肖爽有点儿担心,G92次是站折车,到站半小时后,就得值乘G609次任务从西站出发。“别紧张,司机会追回来的。”值班站长安慰她。肖爽点点头,立即按照“预案”,与客运候车室、上水作业等部门逐一联系,通报列车晚点情况,确认“提前验票”“增调上水人手”等细节,提前做好应对。
所幸,列车司机果然追回了不少时间,G92次抵达西站,只晚了约10分钟,肖爽和同事们的提前准备,确保G92次顺利“变成”G609次,继续载客出发。
“这要搁以前,就麻烦了。”肖爽说。以前,客运部门和运转车间等信息共享不及时,短时间的列车晚点,无法提前准备,很可能“一晚再晚”。
改变,从今年春运开始。1月15日,北京西站启用安全生产调度指挥中心,客运、运转等各个部门的骨干均在指挥中心值守,信息互通共享。
大屏幕上,西站尽收眼底。
左侧上方,显示着西站六个主要进站口的客流排队时间,下方显示着候车室客流密度和预警情况。预警分四级,1200人以下为绿色,1200人至1600人为黄色,1600人至2000人为橙色,2000人以上则为红色。
“人流密度是根据WIFI探针技术实时显示的。”肖爽说,以前可没这么先进,统计客流人数只能“看地面”,“如果看不见北二楼平台或者候车室的地面了,就说明旅客太多了,得赶紧启动相应预案了。”肖爽说。虽然现在有了技术保障,但肖爽还会下意识地“看地面”,“这样,我更踏实。”
大屏正中间,显示当日列车作业情况。车次、到发时刻、候车室、检票口、站台、出站口等基本信息,一目了然。“以前可麻烦了,我得一一打电话确认。”肖爽说,现在,扫一眼屏幕,全知道了。
技术先进了,肖爽的任务也更复杂了。各个部门遇到的突发情况,都汇总到肖爽这儿,由她协调、分配到各个相关岗位,及时解决问题,保障春运平安。
“以前,除了客运一大摊事,还得‘兼职’找东西。”肖爽回忆着,“找杯子的、找腊肉的,找什么的都有。”
2018年春运,一位西安旅客打来电话,口音很重,肖爽连蒙带猜,才弄明白,原来这位旅客的保温杯落在火车上了,“挺贵的,你们一定帮我找找。”
肖爽举着电话,用手台赶紧联系,那位旅客乘坐的列车已经折返出发了,肖爽通知值班站长,把车次、座位号、旅客手机号都交代清楚,请旅客和值班站长对接。没想到旅客不干,“你这不是把我的事往外推吗?”
肖爽耐心解释,旅客才同意挂上电话等消息。“后来,那杯子还真找到了。”肖爽说着,笑眯了眼。
西站的春运,没有一件任务是容易的。
2012年12月26日,京广高铁开通,西站逐渐成为北京地区乃至全国惟一集“普高动市(普速、高铁、动车、市郊铁路)”于一体的车站,也是历年来京津冀区域内发送旅客总数和单日最高纪录保持站。车型复杂、客流增长……题目一道比一道难,肖爽倒是想得开,“这才说明咱铁路发展快呢。”
春运中,最让肖爽头疼的不是高铁晚点,也不是普速晚点,而是高、普列车同时晚点。
那年南方冻雨,列车大面积晚点,肖爽和同事们忙得脚不沾地,“几乎每一趟车,都是新情况。”肖爽至今想起,还是心有余悸。
打那以后,肖爽就对天气特别敏感。有时候在家吃饭,看到新闻报道贵州、西安下雪,她心里就会盘算着,“明天的日子一定不好过”。甚至家里人都被“传染”,以前总盯着看北京天气预报的老爸,现在几乎不看北京,专看周边地区的天气,一旦看到哪里气候恶劣,就会下意识地嘱咐肖爽,“吃完早点睡吧。”
一次,母亲到西站坐火车,瞅瞅列车,又瞧瞧肖爽,老太太悄悄问,“闺女,这趟车是你指挥吗?”肖爽笑笑,“不是我指挥的,但都是我保障的。”母亲听了,骄傲地笑了。
过去12年,肖爽只在家过过两个除夕。今年除夕,又是她值班。“也没时间好好陪陪他们。”肖爽的眼圈红了,片刻之后,她又恢复如常,“大家都能平安回家,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