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我的祖国|辽宁抚顺70岁老人赵福顺的幸福生活

辽宁学习平台2019-10-21
订阅
作者:谢青

新中国成立70周年,风雨兼程,砥砺奋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新中国共成长,见证祖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共和国同龄人赵福顺感慨万千,同记者深情地讲述了他们那一代人曾经的芳华岁月和如今越过越红火、无忧无虑多彩的晚年生活。

难忘激情燃烧的岁月

今年70周岁的赵福顺1949年1月生人,是抚顺挖掘机制造厂的退休职工。“小时候,我们什么都不懂,但父亲那代人辛勤耕耘、吃苦耐劳、勇于奉献的拼搏精神,给年少的我留下了太深的印记。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无论上学时还是后来返城到工厂上班,我都立志好好学习,努力工作。我知道,幸福的生活是奋斗出来的“。唠起自己70年来的经历,赵福顺记忆犹新。

1973年,赵福顺从北镇县一家酒厂调到抚顺挖掘机制造厂当上了一名电工。“能在生产出我国第一台挖掘机的企业工作,我感到很荣幸。”为了尽快适应新岗位,他虚心向师傅求教,很快在工作中独挡一面,成为业务骨干。聪明好学的他还参加了函授经济管理学习,取得了大专毕业文凭。平时喜欢书法、写点文章的他,还经常把车间里发生的新闻写给厂里的宣传部门,有的还在报纸上发表。有文化、会宣传,他的学识和能力受到领导关注。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全国职工教育管理委员会等部门开展了“青壮年职工文化技术补课工作”,赵福顺成了车间专职的教育干事,负责“青工双补”。在推进这项工作中他创新制作学习情况图表,挂在墙上,使车间“青工双补”进度走在前面,受到领导充分肯定和表扬。

经过努力,赵福顺加入了党组织,后来担任了车间工会分会副主席、主席。工作中他尽职尽责,热心为职工做好事,办实事。车间的金师傅有轻度精神残疾,妻子身体有病,两个孩子年幼,家住平房没有能力打煤坯,就找到赵福顺求助,希望能在单位分房子时考虑下他家的情况。热心的赵福顺把金师傅家的困难记在心上。两年后,厂里大面积建设职工住宅,在讨论分房名单时赵福顺积极争取,金师傅家最终住上了楼房。此后,金师傅一见到赵福顺时就道谢。

享受改革开放的好时代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建成了包括养老、医疗、低保、住房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老百姓从中受益。

赵福顺说,感受最深的是自家居住条件今非昔比、环境越来越好了。

9月24日上午,记者来到顺城区前甸镇东华园社区赵福顺家。南北通透,两室一厅53平方米。赵福顺告诉记者,没下乡前他和父母、弟弟妹妹一大家子七口人挤在一间24平方米的房子里。1975年,结婚时厂里给他一处建于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房子,9平方米大小,年久失修,属于危房,后来又调配给他一间近50平方米的福利房。2017年他花了17万元购买了现在的住房。封闭花园式小区环境优美,社区活动室、附近社区卫生服务站、养老服务中心等配套设施齐全。“尽管之前的房子面积大小和现在的差不多,但却没有这么好的小区环境。我们老两口挺知足。”赵福顺欣慰地说。现在,不仅他家的居住条件提升了,自己的弟弟妹妹家的住房也都随着旧城区改造得到了改善。自己的儿子在沈阳一所大学工作,住的是150平方米的教师公寓。

赵福顺和老伴开心度晚年。(门莹 摄)

从公租户、福利分房到商品房,从平房到楼房,从破旧脏乱差环境到优美宜居,赵福顺家居住环境的变化,是抚顺人居环境改善的一个缩影。

“除了住房,我们享受的保障还有很多。像看病我们有医保,自己只拿一部分费用,可是减轻了我们看病负担。我家的一位亲戚去年查出腹部长了瘤子,手术花了近万元,自己只拿了不到一半的钱。”赵福顺说。

“几十年前,吃饱穿暖就是幸福,个把月能吃上一次肉都像过年一样的高兴。而现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各种各样的水果、蔬菜想吃啥就买啥,饺子、大鱼大肉不再是过年时独享的美食,而是日常生活餐桌上常有的家庭餐。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也注意养生,饮食清淡,严防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赵福顺细数着变化,脸上笑容满面。

幸福晚年生活乐悠悠

2009年退休时,赵福顺的退休金才1000多元,这些年工资年年涨,现在每月收入3000元,老伴儿每月也有3000元,两个人的钱加一起足够花。过年过节,已成家立业的孩子还给他们钱。

赵福顺喜欢书画,老伴儿喜欢舞蹈、模特表演。舞台上他们一个挥毫泼墨,一个旗袍模特走秀,珠联璧合,将传统文化演绎得相得益彰。“手里有了钱,家里最大、最多的开销都用在我们俩人的爱好上。”赵老说。

在赵福顺家记者注意到,墙上挂着一幅装裱好的大幅书法作品,书桌上摆放笔架,书架上整齐放置着装裱好的多盒作品。赵福顺告诉记者,他从小就对书法有着浓厚的兴趣,几十年来一如既往地临摹研究书法大家字帖,并以甲骨文、金文以及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多种字体,书写了毛主席诗词37首、《唐诗》《宋词》《抚顺赋》等内容,创作了百米书法长卷。“这些作品装裱就花了2000多元。《千家诗》有50米长,原来是装裱在一起的,看着不方便,我就把它拆分成上中下三部分,结果又花了200多钱装裱费用。”

拉开赵福顺家的衣柜,里面挂着的各种颜色、漂亮的长裙,还存放了一包一包的演出服装。赵福顺的老伴儿吴素琴告诉记者,这些都是她和演出团的服装。

20年前,吴素琴退休后就参加了各种文艺培训班,在舞蹈、模特、秧歌表演方面积累了扎实的基本功,成为表演团队里的骨干,经常参加各级各类秧歌大赛、省内外旗袍大赛,并多次得奖。今年初,在亲朋好友支持下,吴素琴挑头组建了一支艺术团,自费购买舞蹈服、秧歌服及各种样式旗袍几百件,购置花伞、扇子、彩灯、腰鼓、手帕、队旗、彩绸等大量道具花了近2万元。

60周岁以上老人免费或半价乘坐市内公交车、在区级以上公立医院就医免收普通门诊挂号费、有时间可去社区活动室、上老年大学……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服务设施、惠民的举措,让赵福顺等老年人晚年的生活幸福充实。

来源:抚顺日报
作者单位:抚顺日报社
责任编辑:高鹤 郭星 叶枫
辽宁学习平台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