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风博物馆(运维中心)俯瞰效果图
感知风能,御风而行。近日,记者从福建平潭大唐海上风电有限责任公司获悉,备受关注的平潭风博物馆(运维中心)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中。该项目将依托平潭独特的自然资源与人文环境,打造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地标性建筑,工期为2年。
据了解,平潭风博物馆(运维中心)是平潭长江澳海上风电场的配套建设项目,未来该项目在展示平潭风能资源的同时,还将融合高科技的声光电等手段,让风能“溢出”旅游效应,丰富平潭旅游产品。
因何建?
风能资源得天独厚 风电市场前景广阔
平潭地处台湾海峡与海坛海峡之间的突出部,因“狭管效应”的影响,这座海岛被赋予了丰富的风力资源。据统计,平潭多年平均风速在8.4米/秒以上,年有效风速4.5-25米/秒,并且每年长达200多天风力可达7级以上。
近年来,平潭综合实验区发挥资源禀赋优势,将风能作为优先发展的重点产业之一,出台扶持政策,积极推动风能研发、风电设备制造等领域发展,加快形成风电配套产业链。
平潭推动风能产业发展的同时,还依托资源优势做足“风”文章,积极探索关于“风”的旅游产品,破除发展痛点,打造旅游亮点,平潭风博物馆(运维中心)项目便应运而生。
“2015年,国家海洋局海岛研究中心就针对平潭的风的特色,建议打造平潭风博物馆。”中国大唐集团海洋能源产业有限公司东海事业部副总经理李钢介绍说,平潭风能资源十分优渥,近年来平潭大力发展风电产业,并逐渐从陆上向海上延伸,建设海上风电场,建成后将形成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而平潭风博物馆(运维中心)作为项目配套,将进一步补充来岚游客对平潭的风的认识。
平潭风博物馆(运维中心)项目选址位于君山片区,紧邻裕藩湾,东侧是仙人井景区,北侧为东美村,西侧为流水沙滩,南临城市主干道流水路,风景优美,交通便利。
平潭风博物馆(运维中心)项目规划用地面积20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2820平方米,总建筑高度22米,分为地上三层,地下一层。地上建筑面积11320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平面布置分为A、B、C三个分区,通过中心圆形大厅连接,并在三层形成圆形展廊,增强建筑群体的整体感。
结合平潭自然元素塑造风博物馆外轮廓
怎么建?
结合平潭自然元素 打造特色地标建筑
平潭自然资源丰富,海、风、沙、石等资源组成了特色鲜明的滨海旅游发展基础。作为一处地标性建筑,平潭风博物馆(运维中心)将充分融合海岛元素,形成视觉冲击力。
“平潭是一座滨海城市,这里的海岛元素十分突出,在建筑设计上,我们把风机与自然元素结合起来,不仅展示平潭的风文化,还展示平潭国际旅游岛的亮点。”李钢说。
根据项目规划,平潭风博物馆(运维中心)建筑整体造型提取风机叶片元素,结合平潭的“风、海、沙、贝”等自然元素,以自然的形体、柔美的曲线来塑造建筑起伏的外轮廓,使其舒展有力、流畅优美,如同从沙滩中生长而出,与海、沙、礁石等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同时,从贝壳、海螺中提炼出贝壳的“薄壳结构”、海螺的层层螺纹,用于建筑的形象领域;从平潭当地的石头厝提取肌理,用于建筑的立面纹理。
依托风能资源,打造旅游亮点。平潭风博物馆(运维中心)各个分区各有特色。其中A区为博物馆各种类型的展厅、休息厅及附属用房等;B区为检修大厅、各类展示室、展廊等博物馆配套设施;C区为办公生活区以及风电模型展区、科普教室等功能用房。
何功用?
建设风电科普基地 丰富文化旅游产品
风是自然给予平潭的馈赠,但在不少人的认知中,风虽然带动了平潭风电产业,但却成了平潭冬季旅游发展的痛点和短板。作为实验区亮点项目之一,平潭风博物馆(运维中心)项目将充分利用平潭自然和人文条件,打造科普教育基地,进一步丰富平潭的文化旅游产品。
“平潭风博物馆(运维中心)从建筑外形来看,是具有地标性的;从内容上来看,是具有文化品位的。”中国大唐集团海洋能源产业有限公司东海事业部总经理李振川说,“平潭风博物馆(运维中心)是平潭长江澳海上风电场的配套建设项目,游客到长江澳看了海上、陆上风电景观后,还可以实地去了解风知识,达到科普的目的,这样可以成为平潭国际旅游岛的又一名片。”
据李振川介绍,未来平潭风博物馆(运维中心)将作为一处旅游景点,通过实物展示、动画讲解等方式,展示风的形成、风的灾害以及风的开发与利用等内容。还将通过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打造互动空间,游客在博物馆内可以体验到模拟台风的场面,让人有身临其境的动态感受。
“目前,平潭风博物馆(运维中心)正在抓紧施工,争取2020年底完成主体结构,2021年下半年有望投入运营。”李振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