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抚州:从“上学难”到“上好学”

江西学习平台2019-11-19
订阅
作者:罗英

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学杂费和贫困家庭学生资助体系全覆盖,无一人因贫失学辍学;特殊教育从无到有;全面推行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政策,实现了“零择校”“零条子”……新中国成立70周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抚州教育实现了从“上学难”到“有学上”“上好学”的飞跃。今年8月,抚州市下发《关于推进抚州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继续做大优质教育“蛋糕”、让更多孩子“上好学”成为抚州教育更高的发展目标。

探索优质均衡路径 促进教育公平

今年秋季新学期,又一所优质学校——南城县泰伯学校开学了,学生和家长们手牵手踏入校园,把对学校的祝福贴在祝福墙上,共同开启幸福快乐的校园生活。

教育高质量发展,公平是基准线,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公平的前提。泰伯学校的建成和投入使用是抚州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众多镜头中的一个。据悉,抚州市已连续4年将“标准化学校”建设和“全面改薄”工作纳入政府年度教育工作目标考评体系,要求每个县(区)每年至少安排2个重点建设项目,补齐办学条件参差不齐的短板。市财政等相关部门在资金安排、政策落实、土地保障等方面,均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开辟“绿色通道”。近年来,全市每年安排基础教育重点项目40个,财政教育经费投入由2012年的47亿元增至2018年的79亿元,120多所高标准学校建成并投入使用,1700多所学校实现改(扩)建,学校成为城乡最亮丽的风景之一,让孩子们在家门口上学不再是难事。

不仅做好学校的硬件文章,“生源”“师资”方面也力求均衡。“校际差距是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面临的最大矛盾之一,也是‘择校热’等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在市教体局负责人看来,学校布局优化解决的是“有学上”问题,而要缩小校际差距,还得依靠教育资源创新配置,让普通学校、薄弱学校“强”起来。

抚州市深化教育改革实施意见系列文件吹响了探索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路径的新号角。在出台的一揽子政策中,“集团化办学”“城乡一体化办学”“学区制管理”“教育联盟”“校际联盟”“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等关键词尤其引人注目。

“以前每个学期开学,何源镇中心小学最少要流失20名学生,这个学期不仅没有流失,还增加了10多名学生。”金溪县何源镇中心小学校长余辉高兴地说。一位徐姓家长向记者坦言:“现在把孩子放在何源镇中心小学读书,与放在县城学校读书,区别不大。因为学校加入了县城学校组建的教育联盟,县城学校的名师会交流来此任教,有名师在身边,还有名校的指导,离家又近,何必去花那份冤枉钱?”

新政之下,成效逐步显现。抚州市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采取“优质学校+农村学校”“优质学校+薄弱学校”“优质学校+新建学校”“优质学校+民办学校”等方式,实现城乡学校同步发展,提高了农村教育质量。目前,南城、金溪、崇仁等地采取“1+N”联合办学方式,形成教育联盟30余个。同时,全面落实义务教育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机制,校长教师交流轮岗面达10%以上,5063名校长、教师奔赴农村教学一线。

“家门口的学校就挺好,不必费尽心思往城里跑。”由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呈现出良好态势,群众观念正悄然发生转变。

提升师资整体素质 保障教育质量

今年暑假,对于抚州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师徐祖荣来说,特别忙碌。8月初,他和学校32名骨干老师一起来到清华大学参加培训和学习,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这次学习真的是不虚此行,让我大开眼界。”在结束培训后,徐祖荣觉得自己收获很多。这样的学习培训,抚州市每年都会组织一大批教师参加。就在前不久,抚州市邱凯浪等8名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还入选了江西省中等职业学校第一批“技术技能名师”培育计划。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势在必行。抚州市坚定不移实施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和名师系列工程,通过走出去学、请进来教、送教下乡、远程培训、校本培训等着力提升教师素质。为尽快组建省、市、县中小学教师优秀专业梯队,抚州市还积极开展了省、市、县三级中小学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选拔推荐培养工作,计划培育100名特级教师、500名省级学科带头人、1000名省级骨干教师,打造200家市级实体名师工作室、60家名班主任工作室、30家名校长工作室,并完善名师、名班主任、名校长工作室考核机制,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示范引领作用,形成“普通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名师”的塔式师资结构。

当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既要从教师数量、质量和师德方面入手,又要从教师的身份、待遇、保障方面着力。为此,抚州市相继发布《抚州市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6—2020年)实施办法》《关于进一步保障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的通知》《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等,为人才工作提供了科学性规划与方向性指导。

在一系列政策中,通过建立教师工资与公务员工资联动增长机制,确保了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同时,在政治待遇、职务晋升、职称评聘、住房建设等方面给予倾斜,强化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事业留人,稳定名校名师队伍。而为激发全市教育人才队伍活力,市、县根据实际情况建立相应奖励机制,设立“高考奖”“育苗奖”“才子奖”等奖项,每年安排财政资金,奖励优秀教师、获得省级及以上综合荣誉和教学成果奖的校长和教师,以此推动管理工作和教学水平的提升。

目标之下,是矢志不渝的努力。2012年以来,抚州市制定科学的教师补充机制,每年招聘教师800名、定向培养农村教师500名以上;2017年,在全省率先试行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建立了先进表彰宣传机制,每两年举办一次全市优秀教师先进典型巡回报告会,先后涌现出胡雪英、胡冬莲、江昭奇、黄文龙等一大批全国、全省优秀教师,充分展示了新时代人民教师的光辉形象。

打造教育特色品牌 彰显内涵特色

今年7月,对于抚州一中学生胡辉涛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他被录取为海军飞行员,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抚州市应届高中毕业生通过高考直接录取海军飞行员第一人。

对于抚州一中而言,胡辉涛只是众多优秀毕业生中的一员。2018年,8名应届高中毕业生录取飞行员,人数居全省首位;2008年,范志标被录取为空军飞行员,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抚州市应届高中毕业生通过高考直接招飞成功第一人。学校因其在为国家输送优秀飞行员方面的卓越成绩,当之无愧地被称为“飞行员的摇篮”。而这只是抚州市推行内涵式教育结出的硕果之一。

只有为教育注入更加丰富的内涵,才能为学生成长提供更多的精神食粮。“吃什么,长什么样。”市教体局相关负责人朴素地解释了教育内涵发展的基本原理。

从各学校看,以校本课程开发为核心,内涵发展突出特色化、品牌化,更加丰富多彩。围绕“拓展内涵、提升品位、打造特色”目标,抚州市将特色融入办学思想、教学活动和学校管理,全面推进“一校一特”“一校一品”建设,品牌内涵不断彰显。今年8月,教育部公布2019年全国青少年校园篮球特色学校名单,抚州10所学校榜上有名。而近年来,抚州几乎每年都有一批学校入选“全国特色学校”。

南城县以“一校一品”独特的校园文化塑造心灵,从路东村小的感恩教育到都军小学的温暖教育,从里塔中学的美乐教育到万坊中学的书法教育,从南城二小的微笑教育到实验中学的成长教育,无论身处城市还是农村,无论是几千人的大校还是几十人的村教学点,都有自己的核心办学理念。

抚州实验学校教育学生崇孝尚礼,编写了3本校本教材,引导学生从离校乘车排队、公交车上让座、看见垃圾捡起等行为习惯做起,并层层评选“礼仪之星”,激发学生争当文明使者的主动性。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让这所建校不到10年的学校,从城乡接合部弱校,变成全省优质示范校。

在金溪县仰山学校,每周四下午第三节课为全校经典诵读课,教师带领学生学经典、读经典、背经典。结合学生实际,该校编排了一套六册经典诵读校本教材《仰山童韵》,把课堂教学作为实施诵读经典教育的主渠道,并制定相关的考察制度,定期检查诵读效果。“从小学生抓好经典诵读,不仅有利于培育学生的文化底蕴和修养,还能增强记忆力、增加识字量,让孩子们终身受益。”该校校长如是说。

……

强化内涵式教育的成效并不仅仅于此。抚州市先后被列为“国家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区”和“江西省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承担了多项国家级、省级教育改革试点任务,“校家同创”德育工程受到中宣部和教育部表彰;中央电视台“开讲啦”节目、全国新高中特色发展论坛、全国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论坛等先后在抚州举办;临川一中、临川二中蝉联“全国百强中学”,临川一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教育先进学校”;东乡积极创建“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示范县”。“十二五”期间,全国20多个省、市的4万多名学生慕名到抚州就学,近4万名专家学者等到抚州考察教育工作,抚州教育品牌声名远播。

为进一步推动内涵发展,抚州市还主动融入全国教育发展大局,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分别与英国斯特拉福德区、芬兰罗瓦涅米市、福建莆田市和三明市,以及南昌市等地签订教育合作协议;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苏州大学、赣南师范大学建立良好合作关系,酝酿着更多更大的突破。

(稿件原载于2019年11月19日《抚州日报》)

作者单位:抚州日报社
责任编辑:周琦 李波
江西学习平台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