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菏泽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牛屯鼓乐

菏泽学习平台2019-12-04
订阅
作者:张勇 李保

牛屯鼓乐源于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孟海镇牛屯村,广为流传于鲁西南及周边地区,是山东鼓乐的重要流派,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是一种以鼓为主要演奏乐器的民间艺术形式。牛屯鼓乐在2006年被列为菏泽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鼓因其擂时发声奇特,响声贯耳如雷而菏泽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称为“雷霆大鼓”。

参加山东省农村文化艺术节

据牛氏族谱记载:“鼓乐祖师爷牛文灿,定陶县孟海镇始牛庄人,明秀才,万历二年在赴京赶考路上,与微服私访的万历皇帝不期而遇,曾结为金兰之好。后万历皇帝封官不受,赠其龙衣蟒袍一裘,朝中皆尊其为御老”。牛文灿出生的那个时代,牛屯村一直活跃着“踩高跷”“跑旱船”“倒骑驴(坐柳椽)”即唢呐、扭秧歌等多种民间文艺形式,在这样的环境下出生,牛文灿自幼便喜爱鼓乐,赴京赶考期间,又曾在京城多次观看鼓乐演出,从中了解和掌握了一些鼓乐知识,在此基础上,他取长补短,独创自编,写下《雷公闪江》《天公作美》《天下太平》《风调雨顺》等鼓乐,教书之余,组织牛姓家人演练,其配器也由最初单一的锣、镲增加为后来的锣、铙、鼓、镲等传统乐器,这样锣、铙、钹、镲与雷霆大鼓一起交叉混合穿插击打,经过几百年演变过程,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一整套演奏技巧,促进了山东鼓乐曲的发展。

早在十七世纪初期,当时的牛氏祠堂内就有鼓乐画像石三块,这三块画像石刻详细刻画了牛氏先人以鼓作乐、载歌载舞地欢乐庆典的精神场面。

牛氏祠堂记事碑

牛屯鼓乐在明朝时极尽辉煌,一直享有“牛屯鼓乐如雷响”的美誉。牛屯鼓乐鼓点发展十分成熟,音乐表现力强,且传承有序。鼓乐最具特色的是牛皮令鼓,又名“雷霆大鼓”,其鼓因其擂时发声奇特,响声贯耳如雷而饮誉鲁西南。

牛屯鼓乐的出现和演奏,经过二百多年的传承演变,逐渐形成了一整演奏技巧,促进了山东民间鼓乐的发展,是山东鼓乐的艺术延续,就其曲目而言,称得上是民间音乐中的不朽之作。牛屯“雷霆大鼓”在2006年被列为菏泽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被列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牛屯鼓乐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分布区内,周边乡镇、村庄都有二至三个鼓乐队,村村都有鼓乐演练人员常年活动,牛屯鼓乐经明、清两代的发展,鼓乐文化更趋纯熟,传至今日已历六世,在2008年首届山东省农民文化艺术节民间吹打乐决赛中,获得金奖。2009年,中央电视台七套《乡土》栏目摄制组专程来到孟海镇,对牛屯村的“雷霆大鼓”进行为期3天的现场深入采访。

群众在表演牛屯大鼓

每当有重大的节日活动,举行祭祀庆典的时候,人们把鼓乐演奏起来,以祈求苍天降福、消灾灭祸,为黎民百姓带来风调雨顺的好年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牛屯鼓乐成为人们“接关爷求雨”的法宝。据牛屯村老人牛光庭口述,这一“法宝”每次都能为百姓求来及时雨,获得风调雨顺的好年成。据老人说,每当干旱少雨时节,“关爷出巡”就会到玉皇庙求雨。此出巡队伍,以罐取水走在最前,后面跟着“关爷”,再后是鼓乐队,最后是抬“撵”纵队,每两人抬一“撵”,需二十“撵”左右,排成斜纵队前进,紧凑而有序。至于“撵”的做法更是想法奇特,每根“撵”都是一去皮柳椽,长约5米,茶杯粗细,周身涂以五颜六色的颜料,绘以滚龙图案,下面缀上砘子(压麦垅使用),人走动时,上下扇动,前面鼓乐响敲起,鼓声如雷,后面抬“撵”的队伍合着鼓点,扭起腰肢,浩浩荡荡出发了。鼓乐队走街串巷,把神灵,把福音洒向每一个村头、巷尾。据说“出巡”队伍每次都能感动玉皇大帝,号令龙王爷把甘霖洒向大地,为黎民百姓带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来源:“学习强国”学习平台菏泽市定陶区通讯站
作者单位:菏泽市定陶区文化和旅游局
责任编辑:李保 聂冬梅 张琨 姜晖
菏泽学习平台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