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气爽,万州美丽的田园风光。
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万州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仅95元,到2018年,农村常住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14318元。 (注:2013年以前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013年及以后采用新口径的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这是万州儿女辛勤绘就的大美画卷,绿韵为裳,映照着人们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追求;这是万州儿女引以为豪的美丽家园,山水塑形,见证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生动实践;这是万州儿女恋恋不忘的梦里老家,文化铸魂,闪耀着珍珠般的人文光泽。
这里深刻把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积极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大力发展山地高效型农业,为新农村发展注入新血液,吃生态饭的农民越来越多,村民钱袋子越来越鼓。
农业机械助农收割
发展浪潮中找到富民增收新路子
新中国成立以来,富民增收一直是农村工作的重要环节,更取得了看得见的成效。
在甘宁镇永胜村,一片片玫瑰香橙林如绿毯铺就大地,蔚为壮观。之前,永胜村跟大多数村庄一样,靠传统农业,村里几乎没有一家成规模的企业,集体经济为零。
要发展,必须转变思路。永胜村有几大优势:交通位置靠近万忠路;海拔和土壤适合种植柑橘;地势较为平坦,地块连片,发展农业可谓得天独厚。
如何用好这些优势呢?村里经过多方调研和走访,在镇里和区级相关部门的支持下,种植起了玫瑰香橙,发展起了第一个绿色产业。
没想到,这个绿色产业一投产,便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这是当地农民不曾想到的意外。初尝甜头的永胜村迅速扩大了种植面积,优质的产品和持续的供应力迅速打开了市场并占领了一定的份额,成为三峡库区最大的玫瑰香橙供应基地之一。
70年,万州大地,一个个像永胜村这样的村庄,都在发展的浪潮中找到了富民增收新路子。
70年,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欣欣向荣。70年,乡村的发展有了质的飞跃,美丽乡村成为了靓丽的一张名片。正如大周镇五土村支部书记刘照说的,“村民钱袋子鼓起来了,村集体收入高了,村庄变漂亮了,这就是我们的发展之美。”改革开放以来,五土村发生的变化是翻天覆地的,尤其近几年,村集体收入大幅提升,依托亲水资源,五土村的村民们在乡村旅游中又鼓足了钱袋子。
一个个美丽经济绽放在大花园
70年,村庄变美,一个个美丽经济绽放在大花园。近年来,万州区不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从美丽生态,到美丽经济,再到美丽生活,一批批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正逐步展现在人们面前。
以前的太安镇凤凰村百姓守着大山过贫穷日子,现在他们因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上了幸福甜美的生活。
乡村旅游的兴起,让当地群众享受到旅游带来的红利。玖凤旅游公司通过签约、聘请,土地流转及项目工程承包,茶厂、花卉基地用工等方式,常年签固定劳动合同员工68人,临时用工150余人,每年3至10月不定期使用临时农民工总计达8000人次,所在村村民年人均增收2000元左右。
旅游发展了,村庄变成了景区,游客来得多了,茶店、超市、农家乐开起来了,家庭旅馆开起来了。往日村民自产自用的土产品如蜂蜜、土鸡蛋、土鸡、野山菌等,摇身一变成了特色旅游商品。这一切正是由于生态保护得力,村民吃生态饭就越吃越香。
70年,乡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究其原因,是因为经济的飞速发展,农民享受到了改革开放的红利,钱袋子越来越鼓,从解决温饱问题到小康家庭,从美丽乡村到特色小镇,农村发展得越来越快,农民生活也越来越幸福。同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让更多的乡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特色。相信未来,万州乡村会越变越美,群众生活会越来越幸福。
50年代,红薯加工
收获古红桔
万州农业·故事
从吃得饱到吃得好吃得安全
讲述人:刘厚宪
万州农业技术推广站党支部书记刘厚宪,与农结缘36年。1980年,他考入西南农学院(现为西南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当时的万县地区农业局农业技术推广站。36年走在乡村,36年服务农业,这位老农业人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万州农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参加工作后的刘厚宪,一直在技术推广的第一线。水稻这个老百姓的主食,全地区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农作物就是他工作的重点之一。
在刘厚宪的回忆中,一幅水稻演变图清晰呈现:七十年代前,我国水稻都是常规稻,比如高秆稻、矮秆稻;1974年,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的育成,1975年研究出制种技术,1976年开始在全国推广三系杂交稻,从此水稻产量迈上新台阶。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以后,农村生产力得到巨大释放,杂交水稻也开始进入试验示范推广,水稻产量迅速提高,单产由300千克提高到350千克左右。
1995年两系杂交稻得到应用,到2000年超级杂交稻研究成果得到应用,水稻单产提高到410千克左右,到2005年开始全国有12个品种被认定为超级稻得以推广,今年超级稻品种达到192个,水稻单产提高到470千克,水稻产量得到大幅度提高,目前万州区创造的水稻单产846.2千克,刷新了重庆的水稻高产纪录。
“水稻产量的大幅提高,与水稻育秧和栽培技术密不可分。”刘厚宪介绍,到九十年代初,从国外引进水稻旱育秧技术开始试验,以成秧率高、秧苗素质好、成本低、劳动强度轻、操作方便简单,深受广大农民喜爱,并迅速在全地区推广,到现在仍然是主要的育秧方式。随后,抛秧技术、机械化育秧插秧技术、工厂化育秧技术、水稻直播技术陆续得到示范推广,大大提高了育秧和栽培技术的科技含量。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90年代后期,就开始了水稻优质化进程,当时引入的常规优质稻,产量低、种植效益低,一时难以在大面积推广,直到2010年左右,杂交优质稻品种不断涌现,先后引入了丰优香占、深两优5814、川优6203等达到国标二级或以上的品质优、产量好的品种得到推广,优质化进程加快,最近几年又引入了达到国标一级的野香优系列品种,更高层次地提高了全区大米的档次。目前全区水稻优质化率达到70%左右,普通居民都能吃上本地生产的优质大米了。
万州农业·数说
万州农业·短评
如今,万州山乡田野,所见所闻必能刷新你的认识:基础设施提档升级、乡村环境美丽宜人、房前屋后花团锦簇……
民之所需,政之所为。近年来,万州以乡村振兴“双亮”为抓手,大力发展山地高效型农业,综合整治优化环境,打造具有万州特色的美丽乡村,解决了一批农村人居环境多年未解决的问题,答好一道道“民生考题”,办成了许多群众一直想办的实事,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稿件原载于10月1日《万州时报》)